第107章:奇才金克木-《我在北大學考古》
第(1/3)頁
跟季羨林一樣,金克木也是北大東語系的創始人之一。
只不過,相比季羨林的鼎鼎大名,同在北京大學東語系、同樣研究印度文化的金克木,并不那么廣為人知。
或者大多數人聽過金克木的名字,就是從未名四老開始。
未名四老,燕園曾經住著4位老先生,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人稱“未名四老”。4位先生實則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潤園。還曾經被卞毓方在文章中稱為朗潤園四老。
其實,也可以稱為燕園四老。
那時候,這四位老爺子都很喜歡在未名湖畔散步,后來搬家就很少回燕園了。
前世,蘇亦去北大的時候,這幾位先生都已經全部離世。
甚至在蘇亦接觸的這些老先生之中,宿白先生是最為長壽的,就算如此,18年的時候也走了。
除了張中行先生,蘇亦對未名四老的三位都不陌生。
不過唯一打過交道的就是鄧廣銘先生。季羨林先生也只有在開學典禮遠遠見過一面。
啥時候,能私底下見到對方未可知。
蘇亦這一次過來東語系蹭課,主要是奔著金克木先生過來的。
說起金克木,這位老爺子的一生頗為傳奇,尤其是他的求學經歷。之前蘇亦感慨于賈蘭平高中畢業獲得院士頭銜,其實這位老爺子更狠,初中沒畢業就能夠稱為北大的教授,這樣的人才從北大創立以后其實也沒有多少個。
唯一跟金克木經歷相似的就只有沈從文先生了。
不過沈從文先生現在已經離開北大被調任歷博。
巧合的是,他倆都當過北大的旁聽生。
民國時期的北大旁聽生,日后成為大師的不在少數。那個年代能去北大當旁聽生本來就不是普通人,嗯,這個制度好像在08年還是什么時候被取消了?,F在去北大蹭課,沒有熟人帶過去,就困難的要命了。
蘇亦曾經聽到一個好玩的故事,那個時候,北大除了旁聽生之外,還有偷聽生。
因為旁聽生是需要向學校方面申請,辦理相關手續;偷聽生卻不辦理手續,直接就混入教室聽課。
甚至有傳聞國學大師陳漢章講過一個軼事:有一年,他開了一門新科,平時總有十幾位學生聽課。到了考試時,臺下只剩下1人參加考試。原來,那些聽課的學生,都是“偷聽生”。
這就好玩了。
民國時期,蔡元培執掌北大,很多制度都頗為開明。放在前世的北大幾乎不可想象。放在78年的北大,好像也挺正常的。
因為這個時候的北大管理并沒有那么嚴格,對于旁聽,幾乎是沒有一個老師禁止的??梢哉f全校各個院系的課程都是開放的,只要你不擾亂課堂秩序,你想去哪里蹭課就去哪里蹭課。
這種制度放在國外也是稍有。
因為國外的大學,學生能不能蹭課,是教授說了算,有的教授嫌棄蹭課的學生擾亂秩序,嚴禁學生蹭課。
實際上,前世,在國內這樣的老師也不在少數。
好在蘇亦當年在北大蹭課并沒有碰到這樣的情況,主要是他被北大有熟人,當年一起跟奮戰北大的研友,不少人都考上北大了,甚至好多研友搖身一變就成北大學姐了。這種情況下,作為小老弟跟在學姐后面蹭課,一點問題是沒有的。
不管前世還是后世,蘇亦對于蹭課都不魯莽行事,他去東語系蹭課之前,肯定是先弄到本科生的課表,然后提前去教室等候,而不是臨到上課時間或者已經上課了才踩著時間過去。
反正,作為研究生他的時間比本科生自由多了。
跟歷史系不一樣,東語系的教學樓放在外文樓。而,外文樓的歷史甚至比五十年代新建的文史樓還要久遠。
外文樓靠近北大西門,位于華表之北,原名“m樓”,后改名“穆樓”,由銀行家穆拜亞捐款10萬美元所建。建成于1925年,建筑屬仿中國傳統建筑風格,依清代宮殿式建筑為藍本設計。在燕大的時候,就作為教室使用。
建筑坐北朝南,唯一原燕大東西中軸線北側,與辦公樓、化學北樓形成一個“品”字形的院落。建筑形制采用了中國古建筑式樣,廡殿頂,素色墻體,深紅色柱子與格柵窗以及條石基座。
甚至,到了后來,外文樓和辦公樓北側的民主樓,以及1991年增建的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也構成了一個品字形建筑群。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水市|
台山市|
宜黄县|
德保县|
钟山县|
盘锦市|
积石山|
沈丘县|
拉孜县|
罗平县|
阳泉市|
安龙县|
海兴县|
册亨县|
黑龙江省|
绍兴市|
聂荣县|
潼关县|
保定市|
郑州市|
皮山县|
濮阳市|
进贤县|
建水县|
新竹市|
三门峡市|
大关县|
凤台县|
江口县|
芦山县|
博罗县|
秀山|
乡城县|
滨州市|
南川市|
临夏市|
长兴县|
黑河市|
祥云县|
双柏县|
景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