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回到軍營后,他脫下甲胄,臉色一直陰沉著,嘴里還在念叨著:“夏侯霸他們何時撤回來?” “回大都督,已經在撤回來的路上。” “蜀軍沒有追上來嗎?” “沒有。”司馬昭說道。 司馬懿心里罵了一句:孔明太難對付了! 其實司馬懿的布局有兩層。 一、自己領兵抵達北面,逼迫漢軍主力前來救援,減弱漢軍缺口防御,讓司馬昭、夏侯霸等人一戰而盡歿漢軍良田。 二、若是第一點不成功,則撤退,在撤退中,夏侯霸等人的騎兵,都能隨時調動,只要漢軍追來,就能給漢軍一個突襲。 為什么漢軍追擊,就會被魏軍突襲? 兵法里有一個詞叫做:以靜制動! 這句話如何解釋? 軍隊這個物種,不是武俠小說中的高手,軍隊是一個多人組成的整體。 這就注定了軍隊必須協同作戰,才能有戰斗力。 如果無法做到協同作戰,就是一盤散沙的烏合之眾,一擊就潰。 因為多人組成的整體是無法思考的。 這個整體,如果在原地嚴陣以待,防御性是最強的時候,其次是進攻的時候。 最弱的時候,是撤退的時候,因為撤退的時候,士兵的士氣也是最低的。 進攻的時候,軍隊在運動,會露出一些破綻。 例如漢軍缺少騎兵,兩翼沒有騎兵護著,很容易被魏軍騎兵打突襲。 司馬懿正是利用了軍隊的這一屬性,在自己撤退的時候,想要吸引漢軍追擊。 他的多路騎兵則可以快速地從各個方向尋找漢軍的破綻。 如果沒有破綻,就用騎兵不斷襲擾,制造破綻。 所以說,窮寇莫追和乘勝追擊之間的界定門檻還是很高的。 “大都督,還是趕緊給陛下寫奏疏交代出兵一事吧。”辛毗談了一口氣。 這他娘的可是違背圣旨了。 想著怎么跟洛陽交差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