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楊公,您怎么了?” “我肚子疼!” 李衡轉身回到衙門,對董宏和薛良說道:“以后不準吃鲙,都煮熟了吃。” “為何?”薛良問道,“郎君,我聽說鲙很好吃,不少人……” “聽我的。”說完,轉身便往外走,“走,我們去見見杜郎君。” 李衡一路到了城外,在渭水之畔見到了杜預。 “杜郎君,又見面了。” “李公,別來無恙。” “你曬黑了。” 杜預愣了一下,說道:“李公好像也曬黑了。” 李衡笑道:“杜郎君這邊請,今日我請你吃魚。” “李公,先看看貨再說。” “哦?” “這里。”杜預走到后面,后面一長條車隊。 杜預從一個麻袋中取了一點糧食出來,呈遞到李衡面前。 “如李公所言,一共兩千石糧食。” 之前費祎調撥了一千石,前些日又給了一千石,加上杜預這兩千石,到九月稻谷再收一批,預計能收獲至少五千石。 這兩個月消耗了五百石,按照這個推算,一共還有八千五百石。 要到明年春天能播種,夏季再收麥子,這其間有七個月無法收貨主食。 “另外可還能再換兩千石?” “可以。” 若是如此,那糧食就增加到一萬石左右了。 每個月可以供給近一千五百石糧食。 加上期間種植一些蔬菜、飼養家禽、魚等等,足夠一萬二千人吃到明年五月。 古代一個縣的標準人口大概在一萬到兩萬,不過大部分人口在城外的鄉里。 心中盤算之后,李衡覺得一萬二千人已經足夠自己做更多事了。 當然,不能把糧食消耗拉得這么滿,他覺得一共招募一萬人就可以了。 “有勞杜郎君。” “李公現在可以回答我的問題了么?” “什么問題?” “造紙。” “造紙恐怕目前無法給杜郎君一個滿意的答復,但是可以給杜郎君的承諾是,賣到長安的紙,都讓杜郎君來,獲利我們對半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