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古代,人數一旦滿萬,就是大軍團。 能統帥大軍團的將領都不是一般的將領。 李衡說道:“司馬懿可能會采用輪番作戰的方式,但以現在的戰損來看,司馬懿想要消耗我們也非易事,我軍明年足可分兵西進。” 諸葛亮點了點頭,心中的答案也確定了。 這場戰爭正如李衡所料,會進入漢魏雙方在眉縣到長安一帶的對峙狀態。 諸葛亮突然對李衡有了更加強烈的信任感。 在正史上第五次北伐對峙中,司馬懿對諸葛亮評價如是: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司馬懿這段評價其實是站在魏國的綜合國力上評價的。 用一句話總結:站著說話不腰疼。 年輕時候的孔明,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自劉備托孤之后,諸葛亮開始了一段新的、截然不同的人生。 劉備將只剩殘軀的季漢交到了諸葛亮手里。 在人才缺乏,還要以荊州人士駕馭益州人士的季漢,剛剛與吳國打了大仗,與此同時曹魏也虎視眈眈。 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已經不允許諸葛亮再意氣風發。 他必須快速銳變成一個一切求穩的人。 試想想,哪個男人不想豪情萬丈、一展宏圖? 更何況有曠世奇才之人? 此后的北伐對他影響也極大,尤其是第一次。 諸葛亮是一個執著但如履薄冰的人。 這種如履薄冰的日子,他一過就是十一年。 這十一年里,他萬事力求謹慎,在謹慎中求取北上。 正史上的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已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之所以還要北上,一是時機成熟了,二是想最后打一場,為后人留一些。 希望后人在他的基礎上繼續恢復漢室江山。 諸葛亮看著李衡,他曾經無數次推演過關中戰略布局。 唯獨沒有推演過李衡所說的“結硬寨,打呆仗”的策略。 無論怎么推演,都會有一次又一次巨大的風險。 但現在看李衡的這個戰略,至少眼下的結果看來,一切穩如泰山。 李衡這個策略,到目前為止交的初步答卷幾乎是滿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