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冼耀文在一塊菜地前,跪在地上,拿著放大鏡觀察生菜根部未經發酵的生糞。
喃嘸山挨著石硤尾,說是山,其實是一塊小山丘,面積不大,原本上面還有幾棵樹,自從石硤尾成為寮屋區,樹就被人砍了當柴火,變得光禿禿的。有人為了省點買菜錢,就在山上開墾了菜園,種點時令蔬菜。
蛔蟲卵的大小是微米級,一般來說,放大鏡的倍數不足以放大到肉眼可見,不過蟲卵比較密集的話,多少還是能看出一點端倪。
雖然無法確定,但冼耀文從生糞中發現了不少疑似蛔蟲卵的白黃色斑塊,多半就是抱團的蛔蟲卵,這些東西通過生糞進入菜地,又轉移到生菜上,就石硤尾的衛生條件和衛生習慣,人均肚里三四條蛔蟲大概是有的。
觀察完菜地,他來到山丘邊緣,拿起望遠鏡觀察木屋區,沒一會,鎖定一個“糞婆”,看她到各家收夜香。
夜香一詞,古來有之,但在香港卻不流行這個說法,負責倒夜香的女工人也沒有“夜香婆”之雅稱,直呼“糞婆”或“收糞婆”。
看著糞婆,冼耀文想著法例規定,收集糞便必須在半夜十二時至早上六時進行,屬夜間活動,但這條法例猶如游蕩罪,不是出于刁難,沒人會咬著不放。
“夜香,夜來香……”
嘴里咀嚼著,冼耀文心生主意,炒作山口淑子之時,主推《夜來香》,可以將它和倒夜香聯系在一起,看到倒夜香就聯想到《夜來香》,也自然會想到李香蘭這個人,要不了多久,每個香港人都會知道李香蘭。
一個衍生的小主意敲定,冼耀文雙眼繼續追糞,思緒卻是跑去了美國。
輝瑞在后世盡人皆知,此時名聲也是不小,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創始人是一對德國表兄弟,也不知道輝瑞的開山之作是改良山道年。
表哥查爾斯·厄哈特是制作糖果的學徒,表弟查爾斯·輝瑞有藥劑師學徒的經歷,兩人抵達美國西部,在做市場調查時,發現部資源充沛,但衛生條件和飲食習慣差,許多人飽受蛔蟲病折磨。
彼時驅蟲藥山道年難以下咽,令患者服藥時極為痛苦,兩人便著手解決這個痛點,兩個學徒運用各自學到的淺薄知識,想到了用糖蓋住山道年的苦味,寶塔糖問世,此藥一出,非常之暢銷,輝瑞賺到第一桶金。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寶塔糖與專利無關,誰想生產都可以生產,關鍵還是在如何獲得山道年。
山道年又稱蛔蒿素,是從菊科植物蛔蒿的花中提取的一種酮內酯化學物質,此時廣泛用于驅蟲藥。
按照蘇聯生物學界的說法,蛔蒿只在蘇聯境內有所分布,對英美很早就運用山道年的事實置若罔聞,因此會衍生出沒有困難也要制造困難的感人故事。
冼耀文在想,如果他把蛔蒿引入南洋和香港進行種植,克格勃會不會追著他不放,一邊射擊,一邊咒罵:“癟犢子,就你能,不給我們講故事的機會,跪下,給我好好感動。”
搖搖頭,將無聊的念頭甩出去,好好盤算建立一家制藥廠的事宜。
首先,這家制藥廠獨立于他要開展的生物制藥事業,在新加坡注冊,車間設在九龍城寨,稅和雜七雜八的費用都可以免了,去掉成本的大頭,其次,目標市場只局限在亞洲和非洲地區,不去歐美觸霉頭。
然后是品牌……
冼耀文腦子里忽然冒出一句“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由此想到《智取威虎山》,想到座山雕、少劍波,在雕牌和劍牌之間糾結了一下,又想到托塔天王李靖,進一步想到哪吒,多了一個風火輪牌。
繞來繞去,想到不少名字,但沒有一個經得住琢磨。
湖海相逢盡賞音,囊中粒劑值千金;九重天子寰中貴,五等諸侯門外尊;永州何仙藥最靈,神丸能潰邕州城……
一首首關于中藥中醫的詩詞從腦中飄過,最終定格在辛棄疾的《滿庭芳·靜夜思》,這是辛棄疾寫給妻子的“情書”,詞中用了云母、珍珠、防風、沉香、郁金、硫磺、柏葉、桂枝、蓯蓉、水銀、半夏、薄荷、鉤藤、常山、縮砂、輕粉、獨活、續斷、烏頭、苦參、當歸、茱萸、熟地、菊花24個中藥名。
要不棄疾牌?
想到內地頗高的文盲率,冼耀文否了這個名字,太文,不夠直接。
絞盡了腦汁,最終冼耀文還是想到了一個絕佳的品牌名,寶塔糖,寶塔既是藥的形狀,也是品牌名,簡單明了,易于推廣,挺好。
山下炊煙裊裊,千家萬戶開始做晚飯,冼耀文從戚龍雀手里拿過半條煙,拆開揣在兜里,下山深入寮屋區,找坐在寮屋前吹風乘涼的人搭訕。話題圍繞桌上的菜和小孩子長蛔蟲展開,打聽家里都吃什么菜以及做法,打聽小孩子睡覺時有沒有磨牙的癥狀,諸如此類。
同時,目光也靈活地捕捉婦女們清洗蔬菜的畫面,以及一個個被端在手里的飯碗。遇到小孩子,也會細心觀察其臉部有沒有白色斑點。
一番觀察,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無論是衛生條件還是衛生習慣都堪憂,蛔蟲更不必說,他見到不少具有蛔蟲癥狀的小孩子、大人,也見到一群小孩子拿著木棍挑弄一條長度足有四十公分的蛔蟲,玩得不亦樂乎。
基本可以肯定,寶塔糖擁有廣袤的市場,而且生命周期不會太短,畢竟對付蛔蟲的最佳辦法是良好的衛生飲食習慣,但這種習慣想要養成,必須具備客觀的良好生活條件,如此,主觀上才有能力做到重視。
蛔蟲是種窮病,產品的售價不能定得過高,也不能太低,需要保證還不錯的利潤率。
回到家,吃過晚餐,冼耀文將王霞敏叫到天臺,同她講食材供應計劃,并讓她先執行第一步。
食材供應計劃也可以稱為自給自足計劃,從最基本的時令蔬菜為起點,買地、雇傭農民進行精細化種植,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只采用有機肥料提供肥力,先實現七八成左右的自給率,然后慢慢達到百分百。
接著是米面、家禽養殖、淡水養殖,也是一步步實現百分百自給,然后是小型牧場,自己養殖牛羊等大型牲畜。等到經濟實力足夠承擔之時,再建立自己的遠洋捕撈隊、珍饈搜索隊等尋找高檔食材的隊伍。
原本這個計劃要過兩年才開始執行,但被蛔蟲一鬧,他還是打算提前到現在,飲食健康問題刻不容緩,早點重視起來,降低家里人活不過百歲的概率。
聊完,他從拿回來的40萬現金里拿了5萬給王霞敏,讓她去元朗圍村的村民手里買遠離村莊的生地。
元朗的土地便宜,繁華之地可用于蓋建筑的土地不過三四毫一呎,偏僻的生地,一毫甚至幾仙就能買到,5萬能買60畝,還有足夠的余錢雇傭農民開墾菜園,不用多,三四畝就夠了,剩余的生地用兩三年時間熬成熟地,再用來種植五谷雜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