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周一的時候,冼耀文并未如約去醫院看望周懋臣,而是借口陪伴岑佩佩給周孝赟打了個電話說延期,他就是想抻一抻,看看周懋臣的心會不會亂起來。
如今岑佩佩走了,他也是時候去看望周懋臣。
剛擱下電話,辦公室的門被叩響,兩秒鐘后門被推開,吳婉芳走了進來。
“老板,新光標準內衣染織整理廠的傅良駿先生來拜訪。”
“傅良駿?”冼耀文腦子稍稍一轉便搜索出對應資料信息,“快請進來,不了,還是我親自請。”
說著,冼耀文站起身往辦公室外走去。
從1942年9月25日起,連續6天,上海兩家報紙《申報》和《新聞報》上刊登了整版廣告,第一份廣告以一個巨大的問號“S”開頭,并附有一句話,提醒讀者請關注明天的廣告。
每一天,就像一個謎語一樣,廣告都會增加一個字母,到第五天,廣告拼出一個單詞“Smart”,到了第六天,才登出完整的廣告“Smart司麥脫襯衣”。
這個廣告是一個叫王鶯的人的手筆,王鶯當時是新光標準的總經理,而傅良駿是新光標準的創始人。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爆發抵制日貨運動,令傅良駿以及其他幾個聯合創始人看見了生產本土襯衣的商機,1933年,新光標準成立于法租界呂班路,初始只有9名工人,每天用3臺腳踏縫紉機縫制6打襯衣,手工縫制紐扣。
盡管當時東洋襯衣遭到抵制,但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外國襯衣仍然占據著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國內競爭也很激烈,僅上海就有140多家襯衣廠,其中不乏黃鴻鈞的ABC內衣廠這種擁有1400名工人的超級大廠。
為了發展業務,新光標準于1934年開始為葡萄牙品牌“Dice”生產襯衣,同時也生產自己的“新光標準”品牌。
發展到1937年,新光標準的業績已經足夠好,因此搬進了位于迪拜大道27號的一棟四層建筑,一樓是商店,三層是工廠,共有30名工人。后來,在同一地點建立了一個擁有現代化設備的更大的工廠,員工人數增加到200多人。
1940年,新光標準已遍布中國各地,并開始出口到東南亞。盡管該公司已經擁有生產高端襯衣的技術知識,但它仍然主要關注低端市場,因為高端客戶仍然青睞外國品牌而不是本土品牌。
隨著中日戰爭的進展,從西方進口的襯衣變得越來越難買到,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東洋控制下的中國一半地區都買不到襯衣。在此背景下,經過6個月的研發,新光標準創立了“司麥脫”品牌,以填補外國品牌在高端市場留下的空白。
為了推廣這個新品牌,傅良駿吸納了營銷高手、聯合廣告公司圖畫部主任王鶯加盟新光標準,這才有了新穎的廣告手筆。
王鶯的能力不錯,一板斧之后又劈出兩板斧,一舉將司麥脫捧為頂級襯衣品牌,并成為新光標準的主要牟利工具。
隨著襯衣業務的增長,新光標準決定進行垂直整合,于1944年收購了2家織布廠和1家染廠,將所有生產線整合到唐山路60畝土地上的一個大型工廠中,到1946年,工廠擁有1200名工人,每天生產3000件襯衣和600碼布料,除了用于生產自己的襯衣外,也出售給其他較小的襯衣制造商。
新光標準還在浦東經營著一所培訓學校,每三個月培養大約150名畢業生,以增加勞動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