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隱秘的力量-《金錢玩家》
第(3/3)頁
“亞當,請坐。”
冼耀文在施夷光對面坐下,施夷光又說道:“亞當,這次在倫敦待多久?”
“七天或八天。”
“這么著急回去?”
“是的,很著急,上次在新加坡的活動我馬上又要舉行一次。”
“活動?”施夷光愣了愣,頃刻間反應過來,輕笑道:“這次不邀請我參加?”
“時間隔得太近,不好意思邀請你,下一次再邀請你參加。”
“還有下一次?”施夷光樂道。
“我猜會有的。”
“好吧,小心過猶不及。”施夷光改用中文說道。
“謝謝忠告,我會克制。”冼耀文頷了頷首,面向溫斯頓,“溫斯頓,有個問題請教你,倫敦哪里可以買到好的高爾夫球桿?”
“當然是鄧祿普,我已經用鄧祿普球桿參加了三屆鄧祿普大師賽,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看樣子不錯,我明天去鄧祿普的店鋪看看。”
“亞當,你從事什么行業?”
“主要是服裝,兼做地產和電影。”
溫斯頓淡淡地說道:“非常巧,我在布匹行會任職,主要負責地產方面的投資。”
聞言,冼耀文肅然起敬,也不由腹誹,“淘氣,跟我玩什么欲揚先抑、層層遞進,早說你是布匹行會的人啊。”
在他這兒,布匹行會的名頭可比斯賓塞-桑德蘭家族好使。
話說天底下沒有多少新鮮事,一千多年前,英國的商人就開始搞行會,賣魚的有魚販行會,殺豬宰羊的有屠夫行會,制作長弓的有長弓行會,哪怕是一些已經消失的行業,行會卻依然存在。
通常,行會的作用是制定商品標準,并經常對行業所在城市的有關貿易擁有專營權,從而延伸到掌握運用其政治權力;行會的另一面是福利與慈善,包括為已故成員舉行葬禮、為窮人建立醫院和住家。
既然掌握著制定標準的權力,行會自然有生財之道,加上慈善的屬性,行業里的會員自然要向行會慷慨解囊。行業的歷史動輒大幾百年,即使剛開始的基數很小,經過漫長的歲月積累,數字也會變得十分驚人。
就說布匹行會,其實這個“布匹”用紡織替代更合適,它囊括了紡織相關的所有行業。
再說英國成就日不落帝國之名,主要靠三個人,第一個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第二個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第三個瓦特,改良了蒸汽機。
三個發明,實現了英國的紡織業革命,機械化工業大量生產棉布,向全世界大肆傾銷,從西到東,一路砍瓜切菜,就是曾經雄霸亞洲數百年的“南京布”也被三連招干翻。
英國紡織商人喊了數百年的英格蘭NO.1,實力不容小覷,而布匹行會就是由這幫商人的其中一部分組成,時至今日,錢滾錢,資金量過億英鎊是一定的,加上盤根錯節的關系網,能量絕對小不了。
特別是一戰后,行會開始企業化運營,慈善的屬性減弱,盈利成了主要目的,能量就更大了。特別是布匹行會,隨著英國紡織業衰退,不少會員已經不從事紡織業,分散到各個行業,因為沒了直接的競爭關系,互相之間的聯系反而更加緊密,從而形成一個利益圈子。
打個比方,在布匹行會聚會時,會員甲說我有一張桌子,想涮火鍋;會員乙響應,我有凳子;會員丙,我有鍋;會員丁,我有火鍋底料……
就這么隨著一個個會員響應,火鍋局愣是給攢出來了,如果把桌子換成一塊地皮,結果也是一樣,一棟摩天大樓的局也能攢出來。
如果把桌子換成有競爭關系的肥羊冼耀文,結果也差不多,我,香港警隊有親戚;我,海關;我,港督府;我,陸軍;我,海軍;我,唐寧街……關系隨便湊一湊,就能把冼耀文苦心經營的人脈打得落花流水。
“在倫敦投資?”
“是的,主要是倫敦,最近剛剛完成科文特花園的項目,行會從比切姆家族手里買了幾條街。”
冼耀文淡聲道:“科文特花園是個好地方,地理位置優越,如果把那里的紅燈區遷走,改成購物中心和美食中心,用不了幾年租金就會漲起來。”
溫斯頓詫異地看了冼耀文一眼,“行會有差不多的計劃,但暫時還無法實現。亞當,你的地產投資主要在香港?”
“今天之前應該說是全部。”
“你打算在倫敦投資?”
“有這個想法。”
“什么項目?”
“我打算在蘇豪區打造一條唐人街,還不確定,暫時只是粗略的想法。”
“杰拉德街?”
溫斯頓的反應之快令冼耀文詫異,一個街名就展現出溫斯頓對倫敦地產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深,肚里有貨。
“是的,那里已經有幾間中餐館和洗衣店,具備一定的基礎,打造起來比較容易。”
“華人喜歡扎堆,如果一開始給他們低租金或免租金,不難把他們吸引到杰拉德街,不錯的項目。”溫斯頓說著,略有一絲動心,“亞當,改天我們細聊你的項目。”
“OK.”
“你們先不要聊生意,該點菜了。”見兩人聊個不停,施夷光說道。
溫斯頓面向施夷光笑道:“你決定。”
等施夷光的目光放到他身上,冼耀文說道:“我沒來過這間餐廳,你幫我拿主意。”
“有什么需要注意嗎?”
“沒有,我吃什么都可以。”
“嗯哼。”
點餐后,聊天進入垃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