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誠然如之前他所說那樣,人類在微觀納米與優化通用量子計算機上遇到了技術壁壘,但在其他方面還是有進步的。
隨著易凱的講述,眾人也漸漸明白人類對思想烙印技術的研究進度。而對于大腦研究得越多,科學家們也越發的感受到那無窮無盡的未知。
大腦是物質的,它跟人體其他結構一樣,都是由基因信息控制細胞分化而成,而思想、思維、潛意識、顯意識、下意識等等這些則是非物質的,人類想要弄明白他們的關系,還要想辦法給思想、思維弄上某種烙印,那絕非是簡單的事。
不過人類也不是沒有一丁點研究基礎。
早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十九世紀的時候,達爾文就認為,人與動物的感情只有程度上的差別,但感情也是思維場場效應的結果和過程。
而腦局部的研究認為,下丘腦管情緒反應,但實際上它并不是孤立運轉,若是將其與大腦有關部分的通道切斷,那它就要失控,從而有可能無緣無故的表現出張牙舞爪的憤怒感情。
人的思維場是不斷進化的,人腦除了語言符號之外,還有不斷發展的超本能目標,以及只是集合、種種觀念、各種各樣方法等。
經過這么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還知道,人的本我意識并非只有一個。它有思維本我、潛、顯、下意識本我等等,不過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很難有所察覺罷了。
而這些,就是所謂的精神學。
對大腦本我意識、思維場的研究,可以讓人們明白,所謂的智慧是如何創造的信息系統化、實物化,進而反饋改進,從而預測創造的效果。
只要人類能弄明白思維場,就能找到辦法對其進行影響,從而做到在潛意識和潛意識相結合、語言和形象相輔相成的場效應中,排除基因本能的干擾,去實現創造目標,進入到有我無我的創造之境界。
這話聽起來有些玄乎,實則不然。因為這些研究并非怪力亂神的玄學,而是真正依托于大腦進而對思維、思想、智慧等等抽象概念的研究。
這種研究是有跡可循的,舉個簡單的例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