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樣的描述符合人類目前對宇宙微觀的觀測,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類認為它是正確的,至少在描述微觀維度的某些問題的時候正確。
時間又過去三十年。
人類在負能量提取裝置的研究道路上終于有了新的突破。
科學家在某次對費曼圖的研究中偶然發現,它可以應用在一些空間結構的計算上,并能消除所有潛在的無限項,產生有限的答案。
順著這條路走下去的人類赫然發現,原來之前自己設計的負能量提取裝置有缺陷。
單單模擬天然蟲洞結構的穩態力場是不夠的,理論上負能量可以通過這樣結構從負能量場中被提取,可是后來人類終于發現,自己的裝置卻在運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能量回流現象。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力場結構造成的上端壓力過大問題,這就好像通道上端有一團大壓力氣體堵住了一樣,想要實現負能量抽取,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而數學模型給出的解釋是:在裝置運行所形成的類似愛因斯坦羅森橋空間結構上接上一道“回流煙囪”。
當然不是真的煙囪,而是一種空間結構回路,所有的空間結構解都指向一個方向——克萊因瓶。
人類必須用強大的力場科技,對裝置進行進一步升級,給它加裝一個可以生成克萊因瓶空間結構的特殊裝置。
對于克萊因瓶,人類并不陌生,稍微了解空間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這么一個東西。
它是一種非定向的、單側面的拓撲結構,通常能在一些有趣的數學和幾何概念中看到它,經常和它一起出現的是莫比烏斯環。
跟莫比烏斯環沒有正反面類似,克萊因瓶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它沒有內部和外部的區分,這意味著如果在克萊因瓶的表面上行走,就會發現自己可以不斷地移動而不回到起點,最終回到原來的位置。
這種特性使得克萊因瓶在拓撲學中非常重要,因為它挑戰了人們對空間和維度的傳統理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