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為圣母畫像的拉斐爾-《讀畫記》
拉斐爾作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是最年輕的一位藝術家。這位天才的畫家、建筑師僅僅活了37歲,但他的藝術成就不亞于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
拉斐爾.桑迪1483年4月6日生于意大利的烏爾比諾,于1510年卒于羅馬,他死后被安葬在羅馬的萬神殿。在拉斐爾11歲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成為孤兒,但他父親喬瓦尼.桑迪生前對拉斐爾的影響很大。喬瓦尼.桑迪雖然是一位不知名的畫家,但是他確是一位很有文化修養的人,他發現拉斐爾在繪畫方面展現出來特別的天賦,并對他進行培養。在父親去世之后,拉斐爾到了佩魯賈,進入畫家佩魯吉諾的畫室學習繪畫。開始了他的職業藝術生涯。
拉斐爾在佩魯吉諾畫室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繪畫技藝很快超過了他的老師,1504年在他21歲時他畫了《圣母的婚禮》開始嶄露頭角。
在這幅作品中拉斐爾熟練地應用透視原理表現畫中的近景和遠景。畫中近景表現瑪利亞和約瑟的婚禮場景以及神父、簇擁在他兩人的周圍的男男女女。遠景則是一個圓頂教堂,教堂前的廣場上有三三兩兩的人在走動。拉斐爾很好的處理了近景與遠景的關系,精準的透視,完美的將教堂作為瑪利亞和約瑟婚禮的背景展現出來。
在人物刻畫上他則展現了嫻熟的繪畫技巧,這幅畫表現約瑟在為瑪利亞帶上戒指時的瞬間場景,美麗的溫柔的圣母瑪利亞嬌羞的伸出手讓約瑟給自己戴上戒指,畫中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的表情和動態。拉斐爾讓畫中的人物與教堂、廣場構成和諧統一的畫面。
對比同一題材拉斐爾的老師佩魯吉諾的作品《圣母的婚禮》,畫面反應的內容和人物、場景與拉斐爾的完全相同,但佩魯吉諾的這幅作品構圖不完整,教堂過大,沒有完整的出現在畫面上。佩魯吉諾的這幅作品空間立體感不強,畫面中作為背景的教堂的透視與前景中的人物在空間中產生矛盾,畫面的構圖過滿,景深不夠,導致前景的人物不夠突出。在人物塑造上,佩魯吉諾畫的人物少了些活潑和靈動。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拉斐爾的透視原理在繪畫上的應用更精準,畫面的構圖更加優美,畫面中對近景和遠景的處理更加合理、均衡,人物形象更加生動。
1507年在拉斐爾24歲時他來到人文薈萃的佛羅倫薩,一年后他到了羅馬。這年他25歲,也是拉斐爾的繪畫生涯的轉折點。在羅馬,拉斐爾創造了他輝煌的繪畫歷史,與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并駕齊驅。
雖然他的人生閱歷不如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豐富,藝術思想也不如二者深邃,但是他善于學習和運用前人的藝術理論和繪畫經驗豐富自己的繪畫藝術,這使得他的繪畫技藝一枝獨秀,佳作不斷,成績斐然。
拉斐爾很擅于畫肖像,他的人物肖像生動活潑,同時有一種恬靜溫馨的氛圍,畫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更加貼近人們的審美,甚至成為后人審美標準。為圣母畫像是拉斐爾偏愛的題材。
拉斐爾畫的圣母像,脫離了原有的畫家對圣母圣潔形象的描繪,形象更加世俗化,風格上增加了女性特有的溫柔形象。在繪畫技法上拉斐爾在其作品中運用穩定的三角形構圖,采用黃金分割法安排人物和場景,整個畫面顯得沉穩、構圖比例適當,畫面均衡優美。
拉斐爾突破了以往把圣母描繪的圣潔、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繪畫風格。例如他畫的《美麗的女園丁》中的圣母就是一個烏爾比諾鄉間的一個美麗姑娘的形象,圓潤的臉龐,面帶微笑一只手摟著耶穌,另一只手拉著耶穌的手臂,身體微傾,她低下頭來滿眼溫柔地看著耶穌,盡顯一位母親的溫柔與慈愛。耶穌和圣約翰也展現出兒童的天真爛漫。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拉斐爾的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對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
拉斐爾的作品中的圣母形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拉斐爾到達佛羅倫薩之后,他畫的圣母像起了一些變化,圣母的臉不在是圓潤而又單純的鄉間姑娘的形象,而是臉型拉長了,長相更端莊的都市女性。拉斐爾的這一轉變也是他從烏爾比諾到佛羅倫薩再前往羅馬的過程中形成的,隨著他視野的開闊,他的審美也隨之發生變化。
在城市中拉斐爾感受到不同于烏爾比諾和佩魯賈這種小地方的大都市的喧囂與繁華,繁華大城市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拉斐爾的審美,他接觸到了城市中的女性,被城市中的女性吸引。拉斐爾的圣母由最初一個溫和的農家少女形象逐步轉換成佛羅倫薩、羅馬城中的女性形象。他更傾心于圣母是具有城市女性賢淑,端莊、大氣的氣質。例如他的《大公爵圣母》、《金瑩與圣母》和《田野中的圣母》(madonedupre)等以及后來他畫的著名的《西斯廷圣母》。
畫《西斯廷圣母》時的拉斐爾33歲,他已經不是那個從鄉下剛來羅馬的小青年了,而是名滿羅馬,受教皇器重的知名畫家了。經歷了在羅馬多年的闖蕩生活之后,拉斐爾心目中的圣母形象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時的圣母已經沒有了鄉間女子的羞澀與青色,而是多了幾分城市女性的特質端莊、溫柔和高貴。在《西斯廷圣母》中圣母圓潤的鵝蛋臉,一雙大眼睛看著前方,眼神中多了幾分憂郁和果決。她懷抱中的耶穌眼神明亮少了幾分鄉間孩童的頑皮,眼里多了幾分膽怯和恐慌。這些都表明拉斐爾在羅馬的生活閱歷改變了他的審美,生活的磨礪使他心目中的圣母形象也在悄然地變化。他創作的圣母形象也隨著他從鄉村走到都市而有所改變。圣母形象的改變也是拉斐爾成長軌跡的記錄。
拉斐爾畫的每一幅圣母像都是他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圣母面部線條柔美,神態恬靜,圣母表現出世俗化的美,脫離了圣母高高在上的神態和表現形式。拉斐爾在很多作品中盡量展現圣母女性的柔美,對兒子耶穌的體貼和關心的形象更貼近世俗社會中的女性。
每一位看了拉斐爾畫的圣母像的人都會覺得拉斐爾的圣母是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讓觀者覺得圣母不在是高高在上的圣母,而是如同生活在自己的身邊。拉斐爾的圣母因此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議,他們覺得拉斐爾的圣母形象不是圣經中那個可以拯救世人,無比圣潔的母親形象,而是一位面對災難和世間紛繁復雜的事物無能為力的世俗女性。
拉斐爾在肖像繪畫方面的成就最突出的代表作就是圣母像。如果我們想要找到拉斐爾畫中的圣母形象的模特,很可惜我們無法找到。因為拉斐爾的圣母沒有特定的模特,而是他用精準的解剖學知識創作的一個個美化了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在繪畫技巧上拉斐爾表現圣母的形象,吸收了達.芬奇的繪畫理念,應用達.芬奇透視法理論和光影效果塑造人物的立體感,畫面色彩明快形成了程式化的美。
圣母像成為拉斐爾表現女性形象繪畫風格的一個標志。拉斐爾的是圣母像是人們心目中的圣母,世俗而又唯美,成為藝術史上的一面旗幟,可以說拉斐爾是女性形象創作的大師。
與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不同的性格不同,拉斐爾是個性格隨和,善于與人交往的人,很容易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他作品也反映出他的性格特點,他畫的肖像人物很多時候都展現肖像的主人善良,溫和的一面。同時他又非常擅于抓住人物的特點,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他畫的尤利烏斯二世的肖像,在綠色調背景的映襯下,坐在紅椅子上的尤利烏斯二世身穿白袍,身披紅色披肩、頭戴紅色帽子。他目光深邃,緊閉雙唇,下巴上的胡須花白,面部表情雖然嚴肅,但卻多了幾分安詳的神色。畫面中紅綠色調對比強烈,強烈的色彩沖突,預示了尤利烏斯二世脾氣暴躁、專橫和倔強的性格。
在《博爾塞納的彌撒》這幅作品中尤利烏斯二世同樣身穿白袍,身披紅色披肩,沒有戴帽子,頭發稀疏灰白,在眾人面前他跪在祭臺前。尤利烏斯二世表情嚴肅,緊閉雙唇,下巴上滿是花白的胡須倔強地抬著,目光炯炯直視前方,他雙手合十禱告望著對面的波西米亞神父。尤利烏斯二世在眾人面前,表現的果決、強勢和專橫的特點被展露無遺。拉斐爾在畫中突出了他的性格特點,生動的展現了尤利烏斯二世的強悍和做事不容置疑的個性。
這兩幅作品中尤利烏斯二世處于不同的場景中,第一幅肖像拉斐爾用色彩對比的方式展現他的性格特點,在《博爾塞納的彌撒》中拉斐爾則是通過畫面的場景和氣氛烘托出尤利烏斯二世的性格特點。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拉斐爾對人物的把控和表現能力很強,可以很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并通過色彩、場景以及周圍的人物的表情、動作等手段進行精準的刻畫和表現。
對于肖像人物畫拉斐爾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人物表現技法上他吸收了佩魯吉諾的人物唯美的程式化畫法,同時也吸取了達.芬奇的明暗法和透視法的技巧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唯美的肖像畫法。他唯美而又程式化的藝術風格為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奠定了基礎。
拉斐爾扎實的素描功底和寫生技巧為他在以后史詩題材的作品創作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隆县|
桓台县|
古蔺县|
北碚区|
南皮县|
江川县|
南京市|
玉山县|
石河子市|
临邑县|
安塞县|
抚松县|
恩平市|
荃湾区|
商都县|
连城县|
开封县|
烟台市|
哈巴河县|
临西县|
景谷|
务川|
广河县|
保亭|
武鸣县|
新宁县|
佛教|
汝城县|
密山市|
同心县|
乌拉特前旗|
辛集市|
绵竹市|
湖南省|
文化|
常熟市|
麻栗坡县|
樟树市|
顺平县|
江都市|
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