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無一幸免-《明末黑太子》
第(1/3)頁
平心而論,在答過之后,置筆沉思,吳甡倒是還認為此次殿試題目倒是并不算太難。
首題考的是大明疆域,答錯的話,那真怪不了旁人,而且太子已經透露了五個地區,加上各布政司便可得滿分了。
二題問的是成祖北伐,如此大事,某些考生還渾然不知,只能說平素游手好閑,荒廢學業,將正事拋在腦后,待到殿試才追悔莫及。
三題則旨考察在監生們的心算能力,吳甡挨個組合嘗試,花了些許時間,也總算是對上號了,想必其他考生也可以用這個法子。
第四題涉及稅收,題目為《朝廷當下應收哪幾種稅,每種稅應收幾成,須寫明應收稅種并說明相關原因》。
太子如此設置問題就很容易查明考生對于朝廷征稅的態度,以及他們背后的靠山,對于今后的任用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眼下朝廷里的明眼人都看出來了,大明能否剿滅賊寇甚至滌蕩東虜,關鍵就在于稅賦,此為頭等大事。
只要能大幅度增加歲入,有了充足的銀兩作為依托,即便太子監國,亦可輕而易舉地調動各路人馬,還能擴軍備戰。
沒有銀子,什么重整河山乃至中興大明都只是白日做夢,丁點希望都看不到。
根據兵部官員最為保守的估計,光是收復遼東,所耗軍餉便不會低于五千萬兩!
若是曠日持久,打上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只怕會突破一億兩大關!
現在遼東軍費每年便高達五百萬兩以上,而這僅僅是只守不攻時的費用。
一旦大軍出動,所耗錢糧勢必翻倍,每年一千萬兩也僅僅是最為理想的條件下的消耗。
如果上演像薩爾滸之役那樣的大敗仗,一次便會砸進去一千萬兩之巨。
之前朝廷每年的收益,在最高時不過一千五百萬兩,這種恥辱性的慘敗絕對是無法承受的。
到了太子監國時代,財政收入開始豐腴,可一次折損如此多的兵馬,朝廷上下也會措手不及。
即便如此,與第五題比起來,第四題只是小打小鬧罷了。
第五題是問考生,《東虜已然五次入關劫掠,今北方各地瘟疫橫行,萬象凋敝,有人建議遷都楠京,以安萬珉之心,可長治久安,此策何解?》
清軍每次入關,駐扎在北方各地的明軍便要前來勤王,耗費錢糧巨大到還在其次,抽調剿寇之師馳援畿輔才是最大之弊端。
明軍主力云集畿輔一帶,可還是防不勝防,清軍依然采用避實擊虛的戰術,且勢如破竹,接連摧城拔寨,洗劫府庫,搶奪人畜,給北方各地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
每次清軍入關,北方便會慘遭一次浩劫,歷經五次浩劫之后,北方各布政司境內的稅收已是名存實亡了,除了主要城池與府縣,其他各地百姓早已變成流珉,以乞討渡日。
遷都雖有怯戰之嫌疑,可也不失為一種轉進之策,固守江南,以兩淮為屏障,亦如南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可退至臨安即杭洲之后,其政權仍舊維持了一百余年之久。
如今北方之敵僅有東虜,其實力遠遜南宋時期的金國、檬古、西夏這三大宿敵所形成的危險,故遷都楠京不啻為一種以退為進的休養生息之道。
本朝開朝便由太祖高皇帝定都楠京,只是在靖難之后,才由成祖皇帝遷都京城,再次南遷,并不算是違背祖訓,倒是符合太祖高皇帝之意。
遷都楠京優點頗多,一來可以極大的減輕漕運壓力,天子帶著后邸及數萬隨行人員轉進南方,漕運便不需要再向京城輸送大批糧食,可以直接減少運輸時的耗損。
二來楠京與東虜相距數千里之遙,即便東虜再次入關,也無法對都城形成任何威脅,朝廷便可以更加從容地組織防御,避免大規模的損兵折將。
三來,天子坐鎮楠京,也可以更為有效地控制江南一帶的稅賦,特別是針對那些長年累月偷逃稅款的商賈,在雷霆打擊之下,必能使歲入節節攀升。
這三大利好都是京城所不具備的,但凡有些頭腦的考生都會想到,只要寫出來,就能得到一多半的分數。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阳市|
彭山县|
龙江县|
荣成市|
琼海市|
化州市|
德阳市|
左贡县|
桃源县|
来凤县|
崇明县|
黄浦区|
宝应县|
鄂温|
织金县|
延寿县|
乌苏市|
牟定县|
新野县|
馆陶县|
孝感市|
遂昌县|
隆子县|
乳山市|
雷山县|
开化县|
岳阳县|
丘北县|
盈江县|
冀州市|
荆州市|
台中市|
厦门市|
龙陵县|
旅游|
遂昌县|
淮阳县|
绿春县|
潼南县|
察哈|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