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提升產能-《明末黑太子》
第(2/3)頁
幺雞將槍身、槍管、燧發機關拆成三個大項,再把它們細化,譬如燧發機關分為彈簧、機心、阻鐵等部件,爭取幾個工匠只須負責一個較為簡單的環節,這樣才能實現模塊化生產。
等到零部件都配齊了,再進行總裝,由于數量較多,所以有不合適的部件便可以馬上進行更換,送回去修繕,并不會耽誤槍支的組裝。
“殿下英明,此策甚善,臣定按照諭令進行分門別類規劃,盡快提高新……槍之產量!”
劉峰并未如此實踐過,可作為業內人士知道打造兵器其中的困難與障礙,稍稍一想便覺得太子這個方法極其可行。
只要使工匠們手頭的活計變得簡單了,無需再一心二用,在多個零件上耗費有限的精力和時間,那么產量必然會大幅度地提高。
盔甲廠在吸收多個其他廠的工匠之后,每天打造十支新槍或許可以實現,只不過劉峰對于“新槍”這個詞語說起來還有些別扭。
不管是官方還是部曲里,大家都說“鳥銃”或者“火銃”,“槍”是特指纓槍與長矛,可既然太子已經默認如此了,他們也只得跟著效仿了。
但陡然更改說了多年的名詞,大家便會感覺到頗為拗口,好在太子對口語上的錯誤從未計較過,只要說的是一個物件,沒有產生誤會就好了。
“每支鳥銃造價幾何?”
幺雞最關心的其實是這個,要是燧發槍在大規模量產之后的造價還比火繩槍高一倍,那自己得心疼死。
燧發槍在射速上超過了火繩槍,但也只是相對而言,指望燧發槍能有沖鋒槍的射速,就是在白日做夢了。
以前火繩槍士兵每分鐘可以打出兩發子彈,換成了燧發槍之后,一分鐘也就能射擊三次而已。
當然,在1660年世界上的主要部隊都換裝了燧發槍之后,全球第一支以“浪射”而聞名的軍隊就出現了,那就是擁有國家的軍隊——普魯士!
每分鐘六發絕非吹出來的,如果敵人遇到都是由老兵所組成的普魯士王牌部隊,他們會見到每分鐘七發的奇觀……
普軍追求射速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為自身無法保證足夠的精度,這主要是源于普軍當時裝備的波茨坦式燧發槍的槍托距離槍身太近,士兵非常不便于瞄準。
即便是在訓練時,命中率也是慘不忍睹的不足五成,用過波茨坦步槍的人心里的感覺就是一個詞——極其別扭!
你會發現用這款步槍想要瞄準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胳膊會抬到一個讓自己認為不可思議的高度才能保持必要的射擊精度,而這在實戰時是無法保證的。
由于槍托設計的比較合理,法蘭西“查爾維爾”1777式燧發滑膛槍在使用時還是較為舒服的,也能保證相對高一些的命中率,暫時沒有波茨坦式步槍的這個“優點”。
普軍保持射速優勢的秘訣并不在于步槍與訓練,而在推彈桿上,普軍使用的是鐵制推彈桿。
奧地利軍隊使用的則是木質的,而且普軍的鐵制推彈桿是圓柱形的,可以讓士兵用更少的力氣進行夯實與拔出。
雖然這很不起眼,但確確實實提高了普軍的射擊速度,大幅度彌補了當時全歐人工設計最差的波茨坦式燧發槍的缺點。
幺雞并不想讓裝備燧發槍的東宮衛隊的射速達到“普大浪”的水準,只要保證實戰時可以一直保持每分鐘三發的射度,自己就甚感欣慰了。
較于火繩槍,燧發槍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害怕下雨天,在惡劣天氣下也能正常發射子彈,士兵也不用擔心身上的火繩被誤點,在御敵時除了裝填和瞄準之外,沒有任何多余動作。
某太子認為燧發槍在射度上提高50%,子彈殺傷再提高50%,在命中率與鳥銃相當的情況下,給辮子造成的殺傷應該提高一倍左右。
己方士兵身著盔甲,辮子的弓箭無法正面擊穿,只要不遭到火炮的實錘就一直能夠戳在戰場上,其綜合戰斗力也能提高一倍,一萬人可以當以前的兩萬人來用。
“啟稟殿下,每支鳥銃耗費不下八兩銀子!”
劉峰用一句話就把神游天外的某太子拉回到了現實,哪怕給明軍裝備十萬支鳥銃,也需要砸進去八十萬兩銀子。
把相關環節的蛀蟲清理一番,再整合兵工廠與人員,提高生產效率,說不定還能少花一些錢,但每支鳥銃的成本應該不會低于五兩銀子。
“預計新槍成本如何?”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县|
蓬莱市|
成都市|
靖州|
武清区|
土默特右旗|
乐平市|
高密市|
巴里|
霍邱县|
建湖县|
乐都县|
绥滨县|
雅安市|
兴隆县|
大方县|
梅河口市|
翼城县|
西贡区|
翁源县|
龙胜|
镇巴县|
车致|
辽阳市|
淮滨县|
兴宁市|
定日县|
临城县|
巴林左旗|
防城港市|
肃南|
光泽县|
桃源县|
高台县|
黔南|
静宁县|
奉化市|
池州市|
寿阳县|
淄博市|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