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假途滅虢-《明末黑太子》
第(1/3)頁
薛國觀想要夸獎自己準女婿的詞語,都被吳甡給說了出來,心中不免有些慍怒之氣,不管次輔是無心還是有意,這番稱贊都得到了同僚們的認同。
“攘外必先安內”凝結了朝廷處理內憂外患的大政方針,乃是今后長期堅持既定政令的精髓所在,只要將邊務與內政的輕重緩急先行分清,之后便可妥善處理了。
像崇禎皇帝一樣,在頻繁調派官軍圍剿流寇之時,還想著竭力抵御東虜大軍,這種自不量力的戰略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矛盾的命題。
朝廷的兵力是有限的,糧餉更是比需要供給的兵力還少,在東虜無法撼動大明根基之時,率先剿滅流寇無疑是明智之舉。
只有各地的主要流寇大半覆滅,朝廷才能抽調在南方作戰的官軍北上抵擋東虜的入關劫掠,否則大明永遠都處在腹背受敵的境地里。
而在對待東虜的問題上,皇帝的態度也是搖擺不定,尤其是在去年冬季東虜大軍再次南下之時,皇帝是既想打,又想和。
盧象升面圣,慷慨激昂地陳詞一番,皇帝聽得熱血沸騰,心生悸動,便同意其調集畿輔一帶可用之兵,與東虜決一死戰。
之后楊嗣昌又進言議和為妙,可不損兵折將便能讓東虜收兵撤到關外,皇帝遂命高起潛節制盧象升,暗地制肘與他。
如此朝令夕改,最終導致非但沒有議和,北方各地慘遭東虜屠戮劫掠,在北直隸一帶,明軍還折損了上萬精銳部隊。
這要是一個剛剛登基,不諳世事的皇帝也就算了,然而登基十二年的皇帝,還犯這種低級錯誤,就讓人完全無法理解了,不光是文武百官無法理解,連后世的史學家都無法理解。
通過自登基以來所作出的圣裁來看,甩鍋爹能夠對重大事宜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幾乎可以到了忽略不計的地步,很多時候都完全沒有主見,被身邊人忽悠到大腦缺氧的地步。
登基十七年時,竟然還為了跟大臣慪氣,放棄遷都的機會,直至被敵人給包餃子了,卻仍然不放棄最后一次甩鍋的機會,痛罵自己的大臣是亡國之臣。
他也不想想,這些奸臣是誰提拔任命的,那些忠臣又是被誰給活活坑死的……
原本曹文詔不會戰敗身死,就是因為某皇帝往死里催促!
盧象升也不會孤軍作戰,還是因為某皇帝自行分解了他的兵權!
出獄沒多久的孫傳庭更不會敗給曾經的手下敗將李自成,原因完全一樣。
每次大明的良將率部作戰,某皇帝都恨不得親自指揮一線部隊。
然而自身直覺差得要命,天賦趨近于零,運氣更是沒有腳氣的勁兒大。
就這樣,某皇帝還在孜孜不倦地催命,直到把一個個良將全部活活催死為止。
等某皇帝見到了那棵宿命里的歪脖樹,竟然還不思悔改,仍然認為責任都是下屬的。
大明江山就是被這種腦殘皇帝活活葬送掉的,連二十年都沒撐住便轟然倒塌!
幺雞就想問問某傻缺皇帝:這些將領在前線一沒怯戰,二沒反水,你催你mlgb呀~!
這就像是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你父母就像瘋了似的給你打電話,你還不能不接,接完一次,他馬上又打,你還得接,周而復始,你最后不車毀人亡都不行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只要人家能打贏就行,別管過程如何。
如果真的打輸了,屆時再治罪也不遲。
可某皇帝至死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催死第一個,緊接著就催第二個。
仿佛催命就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天不催,他就渾身不舒服。
對于這次剿寇,某太子只是將戰術目標、行軍路線、所需時間等問題給兩位都帥做好了預案。
具體怎么實施就是他們的事情,某太子這邊只負責籌措糧餉與軍械,然后就可以靜候佳音了。
沒有御駕親征的本事,就在京城耐心等著,不然只能那個成為后世歷史書里的一個大笑話。
每個班都有那種不會遲到,卻成績很差的學生,所謂勤政的某皇帝就是這么一個貨色,而且與那些差生相比,這貨還沒有自知之明,這才是最致命的缺點。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優點,至少可以茍活下去。
可要是不知道自己的缺點,那就離死不遠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田县|
阳曲县|
蒙自县|
太仓市|
阳山县|
大名县|
广州市|
区。|
临江市|
建阳市|
左贡县|
策勒县|
陇西县|
彰化市|
丰台区|
庄河市|
宁国市|
井冈山市|
阜新市|
兴安盟|
屏边|
溧水县|
安阳县|
漳州市|
江都市|
突泉县|
获嘉县|
临安市|
额敏县|
自治县|
大冶市|
台北市|
东海县|
铜梁县|
四平市|
逊克县|
黄陵县|
青浦区|
安溪县|
黄浦区|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