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海捕豐收-《明末黑太子》
第(1/3)頁
在捕撈海蟹之前,楊帆以為初來乍到也就只能碰碰運氣而已,海蟹不比河蟹,不但在海中難以捕獲,而且數量應該較為稀少才對。
但是結果卻大大的出乎了他的意料,一個鐵籠子被水手們用繩子拉上來,便可以看到籠子底已經鋪滿了一層猙獰無比的大海蟹。
光是蟹殼的直徑便超過了半尺,單只重量不下三四斤,這番情形幾乎讓船上的所有人都驚得目瞪口呆。
不光里面有螃蟹,有的籠子里還捕獲了一些鮭魚和鱈魚,就在籠子被拉出水面的時候,籠子里的海蟹還打算對鱈魚下手……
楊帆挑了個頭最大的八只前來進獻,不論是崇王朱由樻,還是艦隊指揮官鄭芝莞也都露出了與他此前一模一樣的驚愕表情。
朱由樻依稀記得太子說過這種帝王蟹在此地沒有動物界的天敵,土著野人也不擅捕撈,可以隨意繁殖,長年累月,其數量多到無法想象的地步。
倘若實際情況與太子所言相吻合的話,那自己與崇國百姓算是可以大飽口福了,這還不算海里的諸多魚類,以及那些海字輩的兩棲動物。
朱由樻在出海之前,還高薪雇傭了數家造船工人,每個工人都是拖家帶口,故而不能只帶一人前來,一雇便是一家。
一家便價值二百兩銀子外加五石大米,朱由樻還在合同上注明,只要愿意前來堪察加半島定居,成人可領五十畝土地,老人與孩童可領二十畝,五年全額免稅。
除了山東之外,北方海邊其實也富不到哪去,與鄭氏所控制的福建有天差地別之分,對于崇王開出的豐厚條件,不少造船工人都心動不已。
主要原因便在于官府盤剝以及韃子劫掠,太子監國之后倒是免了北方各地的賦稅,可誰知道會不會朝令夕改,萬一又重演了萬歲爺那一幕,百姓豈不是又沒了活路?
很多對朝廷持悲觀想法的人都被迫走上了背井離鄉的道路,考慮到海外新封地沒有瘟疫,更沒有韃子的威脅,便跟著周王與崇王去往海外的新封地定居。
但是船只裝載有限,除了藩王與郡王的家眷和家丁之外,只有手藝人,也就是各種匠人才能被批準優先登船,成為第一批海外藩國子珉。
朱由樻在自己原來汝寧的封地帶來二百多家丁以及百余匠人,到了京城與天津,又招募了五十多匠人。
加上懷安郡王朱由札與河陽郡王朱由材的家眷和手下,總計四千有余。
比起偌大的周國或許不算什么,但這些人口足可以在堪察加半島建立大明藩國了。
人口少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便于管理,更便于配給物資。
按照最低配給標準,人口不足五千的崇國,每天只需要五千斤肉食便可以勉強茍活下去了。
考慮到此地沿海地區豐富的漁業資源,在不種地的情況下,達到這個最低標準也不算太難。
但想要捕魚就要有漁船才行,朱由樻在路上的時候,便從鄭芝莞手里買了兩艘鳥與四艘沙艘。
數量確實不多,可歸是了勝于無,小型漁船完全可以在人馬抵達新封地之后,讓船工們砍伐樹木,迅速建造。
堪察加半島全部都是原始森林,能夠隨意砍伐,用來建造豪華王府木屋的木材,自然是北地最為貴重的木材——冷杉。
在計劃將身邊的兩位郡王“請”到五十里開外的地方去建國之后,朱由樻便在登陸場附近給自己的崇國國都——崇高城,選了一塊地皮,讓手下開始大興土木。
崇高城目前長寬均只有二里地,而且還是插旗當墻的那種,城墻連地基都沒有,等把附近的白樺樹砍了插進土里,就算是城墻了。
一期的王府只有一座木屋,倒是寒磣了一些,可總比一直住帳篷要強得多,在冷風刺骨的時候,傻子都知道應該鉆進木屋里取暖。
為了避免發生爭搶土地的事情,朱由樻當眾宣布,只有在他允許之后,派人當場丈量,才能發放崇國的土地用以耕種。
省得一群眼冒綠光的家伙跑到木墻外面圈地,把城外都當成自己的田地。
在此地斷然沒那種好事,距離都城最近的耕地也要在五里地之外。
糧食消耗過半之前,先要把都城建得差不多,同時要抓緊時間捕魚。
今年是死活都趕不上播種了,也就能燒荒犁地而已,最早也得明年開春之后。
趁著鄭芝莞的船隊都還在等候裝載硫磺,朱由樻在于其商妥之后,急忙遣人大規模登船,出海捕撈海鮮,這算是種地、收獲一體化了。
不管從海里撈上來甚子玩意,只要不是泥巴和石頭,那就可以吃。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金市|
临夏市|
浪卡子县|
曲靖市|
徐州市|
渝中区|
基隆市|
京山县|
江源县|
高淳县|
当涂县|
松阳县|
西华县|
邹平县|
云阳县|
渝北区|
分宜县|
和顺县|
新平|
日土县|
双牌县|
鲁甸县|
渑池县|
五常市|
甘德县|
裕民县|
博兴县|
香格里拉县|
杭州市|
赤水市|
阿拉善盟|
宁强县|
吉安县|
延津县|
会同县|
纳雍县|
岳普湖县|
昌平区|
湘潭市|
甘德县|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