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手里有礦-《明末黑太子》
第(2/3)頁
說靠硫磺富甲天下有些夸海口,但兩天時間便創造出一萬兩銀子的產值,就是實實在在的真事。
若是船隊往后來得頻繁一些,兩個月跑一趟堪察加半島的話,那么光是硫磺生意,便能讓崇國進賬六萬兩銀子。
有了這筆錢,起碼養活五千崇國百姓是沒多大問題了,刨去朱由樻的提成,平均到一個人身上也有近十兩之多。
一個人光是靠開采硫磺便能落袋十兩銀子,此事傳到大明本土,決計會讓大部分人直接搖起腦袋。
當然,這也是臆想了一些,船隊一年能來三趟就不錯了,總計三萬兩,算是少了一半的收入,不過也已然算是很好了。
平均每人賺取近五兩銀子,崇國在用這筆錢從大明本土采購生活必需品,日子會過得相當不錯呢。
一家六口人,那總額便接近三十兩,拿出其中的二十兩買四石糧食,用余下的十兩銀子買些用具,基本上生活就能安康了。
在大明本土,一戶人家年入三十兩銀子,絕對算得上是富農了,達到這個水平的人家不光餓不死,日子過得可是像模像樣。
這幾乎是每戶百姓的愿望,不過在處處盤剝暴斂的大明本土,愿望最終只能淪為遙不可及的奢望。
來到堪察加則迥然不同了,開墾荒地短期內完全無需納稅,崇王還將捕撈的海鮮按人頭發放到位。
對跟隨崇王來到新封地的百姓們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仿佛在一夜之間,自己的日子便好了起來。
百姓們不知道,某太子跟崇王朱由樻說過,作為一國之君(藩國也是國,藩王也是君),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下面的百姓們看到希望。
哪怕只有一丁點,在不會忍饑挨餓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會造反叛亂,只要記住這點,藩國便不會滅亡。
藩王在本土那種惜財如命的策略到了海外封地就不好使了,若是固執己見,墨守成規,那藩國的國柞就長不了。
作為藩王,首先便是要懂得將封地里的資源分享給郡王、下屬、百姓,讓眾人利益均沾,這樣才能起到鎮撫與封口的作用。
百姓們有肉吃,有房住,就不會造反,下屬即便居心叵測,也無法左右時局,真若如此的話,等消息傳到京城,朝廷自會從本土發兵助剿。
不過這個周期會較為漫長,可能會接近半年時間,所以各地的藩王當須實施仁政,重點就是輕稅賦、少剝削。
有的藩王對此不以為然,朝廷在本土所實施的政令幾乎與某太子所言背道而馳,這不是避重就輕么?
但是大明本土與海外藩國的情況截然不同,海外藩國面臨的敵人實力如何?幾乎可以立分高下。
若是裝備火炮與鳥銃的藩國兵馬連手持長矛的土著野人都打不過的話,那就別就藩了,干脆回來算了。
不打算回來的話,那就得被土著野人打得屁滾尿流,最后要么跪地求饒,要么直接選擇抹脖子上吊!
敵人實力不怎么樣,藩國里的物產又非常豐富,岸上可狩獵,水里能捕魚,就這種條件還擺出一副活不下去的樣子,你演給誰看啊???
要是壓榨得太狠,百姓們還能拿你當藩王么?
真到了那副天地,在他們眼里,藩王連個屁都不是!
前朝是怎么亡的?
我大明又是如何得的天下?
作為藩王,誰敢說自己不知道?
跟一堆藩王講這個道理,能聽進去多少,那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
即便往后真被藩國里的百姓給宰了,那也是咎由自取!
某太子可不會給某些利令智昏的藩王吊喪,那太喪氣了。
就藩海外是朝廷政令,如何茍活就是藩王自己的事情了。
總之朝廷可以給藩王的兵馬裝備先進火器,剩下的事情就得由藩王自己來做。
做得好,那日子便會好得不得了,藩王其實就相當于海外的土皇帝。
做得不好,也只能吃不了兜著吃,走都走不了,一切后果自負。
作為首批享受移藩海外待遇的藩王,某太子還是非常看好周王朱恭枵與崇王朱由樻的。
前者較為開明,做事老練沉穩,而且非常務實。
后者年富力強,更愿意接受新事物與新知識。
雖然兩位藩王的封地的位置并不太好,不過也沒有實力較強的敵人的威脅。
只要能在新封地站穩腳跟,發展起來的困難并不太大,三五年之內便可小有所成。
甭管其他藩王如何打理本國事務,崇王朱由樻可是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代明君的。
雖然崇國目前的國力偏弱,地理位置也較為偏僻,不過這也是相對的。
此地沒有流寇,沒有東虜,也沒有羅剎人,土著野人根本不堪一擊。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女性|
扎鲁特旗|
巴彦淖尔市|
青阳县|
吉水县|
武功县|
南城县|
白山市|
吴堡县|
新乡市|
马关县|
临洮县|
三明市|
深圳市|
罗源县|
林甸县|
安义县|
沛县|
英德市|
济宁市|
徐闻县|
安远县|
阿拉善右旗|
莲花县|
屏东县|
金寨县|
冀州市|
万安县|
太白县|
尼玛县|
霍州市|
日照市|
黔江区|
潜山县|
于都县|
西丰县|
交城县|
垣曲县|
巴彦淖尔市|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