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三桂出走-《明末黑太子》
第(2/3)頁
一來是繼續圍困錦州,不能讓祖大壽所部輕易獲得蠻明援軍的供給。
二來是要護送遼西百姓遷往大清腹地,這直接關系到未來的糧食產量。
三來是要將位于遼西地區,諸多還打算負隅頑抗的堡壘悉數清除掉。
在遼西這里做文章,大清所付出的代價遠比在關內作戰低得多。
若能遷走十萬百姓,便等于還能在后方開墾出百萬畝荒地,等于在腹地重建了一個遼西。
大清后方有的是土地,百姓們可以隨便開墾,開得越多,收益便越高。
接到圣旨的吳三桂沒想到皇太雞出爾反爾,而且反悔的速度如此之快。
心里頓時感到很是慍惱,可又知道自己寄人籬下,身邊又有杜度監視,完全沒有自行選擇的權力。
離開寧遠,去往他地,吳三桂害怕自己連兵權都會喪失掉。
盡管皇太雞在圣旨中保證了吳三桂的兵權,可誰又能保證皇太雞不會再次反悔呢?
朱慈烺的所作所為很是討厭,可起碼說話算數,輕易不會反悔。
連父親吳襄都被毫發無損地送過來了,吳三桂可是感動不已。
皇太雞這完全是一副偽君子的做派,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說好不遷走百姓,結果這才多長時間?
自己手下皆為遼兵,也就是土兵,這些百姓可全都是士卒們的親屬。
往后將士們在寧遠作戰,而親屬則在千里之外的地方。
如此一來,親屬豈不成了皇太雞手里的人質?
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遵旨照搬,遷走百姓。
要么殺掉杜度,消滅城內的清軍,然后高舉反正的大旗,重新投靠大明。
問題在于城內有數千清軍精銳,城外還有上萬人馬。
若是大明那邊不相信自己所為,屆時自己與麾下將士又該當如何?
遼西總督王在晉想要置自己于死地,太子將父親送來,便意味著恩斷義絕。
自己這時候不事先與大明那邊聯系,便先行反正,結果未必會得償所愿。
想了三天,經過反復思量,吳三桂作出了一個讓杜度都大吃一驚的決定。
不但遵旨照搬,而且將守軍也一并帶走,寧遠一帶的二十余萬軍珉悉數遷往大清后方!
杜度感到又驚又喜,與張存仁商量了半晌,似乎覺得吳三桂未必會言行一致,故而讓城內清軍保持高度戒備,防止事情有變。
然而吳三桂這邊卻大模大樣地將各種物件大包裝箱,由于己部車輛不足,還向杜度及周邊清軍各部借來了大量的車輛與馬匹。
杜度見狀也不好拒絕,只能面帶微笑地同意,而且還幫吳三桂調集了大量車馬,用來裝運行囊與糧食。
放棄老巢寧遠是個痛苦的決定,但能避免未來給皇太雞充當馬前卒,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了。
你不是想給我來個釜底抽薪么?
好說!
我全都被你抽走!
吳三桂的目的地讓皇太雞聞訊都大吃一驚……
這算甚子對策???
賭氣出走?
寧遠倒是被杜度所部完全掌控住了,可吳三桂此舉未免也太任性了吧?
范文程、寧完我、希福、剛林等人知曉之后也是一頭霧水,完全猜不出吳三桂的心思。
豪格更是進言,要趁吳三桂前來覲見之際,直接將其根除,以免后患無窮。
皇太雞直接否定了這個提議,好不容易招降了一員蠻明悍將,還給宰了,往后還有誰敢投靠大清?
等見到吳三桂,盡管皇太雞出言挽留,并開出了一系列的優厚條件,譬如吳三桂所部都可以無須與蠻明交戰,也沒有挽留住大清勇順王。
通過大明太子釋放父親,與皇太雞的出爾反爾,對比之后,吳三桂在心里認定皇太雞靠不住,往后只能靠自己。
既然下了這個定論,那就一定要保存己部,輕易莫要與敵人接戰。
這就要找個沒有敵人的好地方,連皇太雞派人找自己都困難。
去哪?
吳三桂之前可是看著地圖徹夜未眠,終于想到了一個地方,一個好得不能再好的地方。
以前趙宋的徽欽二宗便來到此地游玩,那么想必自己也能有幸前去追憶一番。
這就是前朝金國的都城上京,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便在此地開朝!
大清太祖不是說后金國號便源自金國的傳承么?
這正好,自己前去開荒,也算是順便祭祖了!
上京一帶是大清國的后方的后方,正二八經的大后方!
別說明軍,連清軍都沒幾個!
這一帶在廢棄之后,又少有人定居,多半都是荒地,剛好利于開墾。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阴县|
繁昌县|
若尔盖县|
临朐县|
扶风县|
斗六市|
巴林左旗|
青州市|
南昌市|
济阳县|
绍兴县|
安西县|
海南省|
漯河市|
霍邱县|
图们市|
定安县|
浙江省|
嘉义县|
庆安县|
林周县|
青铜峡市|
西昌市|
门源|
哈尔滨市|
鹤峰县|
云龙县|
巴彦淖尔市|
五大连池市|
布拖县|
黔江区|
新昌县|
临邑县|
平罗县|
苏尼特右旗|
大洼县|
舟山市|
泌阳县|
林周县|
拜城县|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