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章:血腥之路-《明末黑太子》
第(2/3)頁
只要自己的士兵能夠推進到近戰的距離,那么敵人就不可能立于不敗之地了。
侯賽因早就知道用戰壕加石油的辦法只能延緩敵人的進攻,并不會做到阻擊的真正作用。
于是就想到了后手,那就是在兩道戰壕之間,修筑一堆斜坡。
每條斜坡被修成了擁有一定傾斜角度的凹槽,目的就是可以將油桶滾過去。
己方別的沒有,若論石油儲量,恐怕堪稱世界第一!
由于大量自噴井的存在,開采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運抵奧地利戰場的石油也多到用不完,侯賽因便打起了這玩意的主意。
如果都堆到第一道戰壕里,自然可以產生極大的爆炸威力。
但一次爆炸也就只能炸死一批敵人,想要取得更大的戰果,那就要分批次爆炸才行。
調派士兵在戰時向第一道戰壕運輸石油,那就跟送死沒多大區別了。
假設挖掘連接前后兩條壕溝的縱向通道,還容易被對方利用這個渠道進行滲透。
在不進行土工作業的前提下,還是有三個辦法可選。
第一就是機械,即用投石機拋投石油,優點是投射距離遠,缺點是拋射速度很慢。
第二就是手動,使用明帝國的教官教授的蹺蹺板,雖然射程遠遜于投石機,但是拋射速度非常快。
第三就是自動,也就是修筑斜坡,利用前后的傾角,讓油桶自己滾過去。
在裝備了大量火炮之后,侯賽因就對投石機沒多大興趣了。
所部裝備了大量的蹺蹺板,而且此前經過反復測試,非常管用。
彈坑破壞了不少斜坡,下雪也增大了油桶的摩擦力,實現初衷有很大的困難。
侯賽因便命令士兵用蹺蹺板將油桶拋射過去,落點是早就測量好的,直接往出拋射就行了。
奧軍向外拋射油桶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二十次,每五秒鐘就可以扔出去一次。
一千個蹺蹺板同時開工,每分鐘的投射量就高達一萬兩千個油桶。
每個油桶里都加裝了大量的鐵珠,一旦爆炸,對周圍的敵人步兵造成的殺傷是非常之大的。
起初,賈馬爾也不知道油桶的妙用,經過明軍教官的示范,才知道世界上居然還有如此的玩法……
油桶看似貌不驚人,其實是防御戰中不可多得的極品武器。
只要被引爆,一個油桶的威力就相當于十顆手榴彈。
然而對遍地是石油的奧斯曼帝國來說,前者的生產成本自然遠低于后者。
如果不是不方便單兵攜帶,蘇丹易卜拉欣都想給每個士兵配發一個油桶!
可以負責任的說,在近戰時,只要使用得當,油桶便可與子彈、手榴彈一道成為三大斃敵法寶!
現在,就是展現奧斯曼士兵的真正技術的時候了!
蹺蹺板是集娛樂與殺敵于一體的好東西,如果派不上用場的話,戰后還可以燒火取暖兼顧做飯……
加上可以就地取材,結構簡單,便于大批量制造。
這么一想,絕對是一款性價比超高的多用途物品!
然而對聯軍士兵來說,看到一個個大黑點忽然飛向自己。
內心除了惶恐之外,就剩下絕望了!
在冰天雪地里給自己取暖倒是可以,但這種方法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弓馬嫻熟的奧斯曼騎兵隊伍里,永遠不缺少指哪射哪的射箭高手。
只要防線內兄弟能把油桶給拋射出去,他們就有把握射中目標。
騎兵在不出擊的情況下,全都被用來當作步兵使用。
雖然這種安排的確是浪費行為,但只有守住本陣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
在能取勝的情況下,侯賽因會犧牲任何有價值的兵種,包括無比昂貴的飛艇兵。
眼下可不是斤斤計較戰爭成本的時候,一旦打輸了,那可是連老本都要賠光的。
在戰場的賭注越大,自己又不輕易犯錯,獲得的幾率自然也就越高。
面對一個接一個飛過來的油桶,聯軍士兵只用了幾秒鐘的時間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兰屯市|
新疆|
泗洪县|
中阳县|
万山特区|
务川|
观塘区|
黎城县|
永城市|
宾阳县|
江口县|
铜川市|
乌兰县|
特克斯县|
隆尧县|
英吉沙县|
梁河县|
肥乡县|
吕梁市|
巴林左旗|
高碑店市|
玛沁县|
耿马|
白水县|
登封市|
宝清县|
罗平县|
宜春市|
富裕县|
靖宇县|
周至县|
肇源县|
武汉市|
会宁县|
临江市|
四平市|
从江县|
稻城县|
同德县|
景德镇市|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