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章:大明本質-《明末黑太子》
第(2/3)頁
自己吃不下,可以找一堆合伙人來打包。
每年租金五千萬銀幣,也不一次收十年的,四年兩億銀幣就行。
除了軍事要地之外,承包方可以在那邊隨便折騰。
結果再沒人敢提這茬了,這屬于風險投資。
四年賭一次,而且耗資巨大,輸了就沒法翻身了。
打下整個北地,朝廷耗資將近兩億五千萬銀幣。
修鐵路的總成本約一億五千萬銀幣,總額在四億左右。
昊菁皇帝正愁沒法快速回本呢,有人就撞到自己槍口上了。
大明的商人經過昊菁皇帝的反復挑逗,早就學精了,現在都變成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了。
北地最大的兩座金礦,一座位于唐努烏梁海,已經投產了。
另外一座則在北極的周國境內,截至到目前,投產三十多年了。
至于煤礦,山西和陜西有的是,本土完全不缺這玩意。
除非是礦主,否則二道販子做中間商其實賺不到太多的錢。
北都附近還有開灤煤礦,南都則由兩淮煤礦,其他礦藏沒內線情報,普通人根本無從得知。
金礦都被昊菁皇帝帶著一群抱大腿的給開采了,其他人想通過砍樹、種地、捕魚的法子從北地賺錢,那就是天大的笑話了。
昊菁三十七年(1680),朝廷歲入達到兩億五千萬銀幣,太倉盈余,即賬面庫存達到約八千萬銀幣。
略微超過了當初制定的歲入一億五千萬兩銀子(兩億兩千五百萬兩銀幣)的小目標。
故而對西征的財務壓力是完全可以負擔的,現在無非是賺得多且花得多的狀態。
不過本著騙點是點的原則,昊菁皇帝對錢多人傻的獵物從來就不會放過……
大明帝國已經實現了財務上的“兩轉元”,因為后者更容易稱重、制造、識別、攜帶。
金幣和紙幣暫時不考慮制造,前者是銀行儲備金,后者不能防火防水。
以銀幣作為主要貨幣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玩意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均認可的硬通貨。
與大明帝國進行商業往來的各國商人都愿意接受銀幣,背后的各國也只能選擇接受。
最開始是倭國人,然后是荷蘭人、法國人與奧斯曼人。
有了這四個帶頭之后,威尼斯、瑞典、葡萄牙、波斯、暹羅、泡菜等國也就從善如流了。
大明是缺乏銀礦的,但有了本土的金礦,以及掌握了新印加帝國的銅礦之后,那就不愁換不到白銀來制造銀幣了。
新印加帝國皇帝波洛視大明王師為神軍,沒有神軍的保護,不出半個月,他就得被卷土重來的西班牙人給獻祭了……
本著友好合作且互利互惠的原則,對于該帝國境內的銅礦,雙方平分利潤,大明船隊直接拿走冶煉出來的四成精銅。
每年運抵大明本土的精銅可達兩萬噸,折銀五千萬兩,可制造七千五百萬枚銀幣,刨去火耗也有七千萬枚左右。
這筆錢在西方某國或許是天文數字,能夠迅速制造通貨膨脹,但在大明卻不會。
朝廷用銀幣從農戶手里購糧,農戶用銀幣來購買生活用品,生活用品則是商賈們制造的。
商賈再用賺來的錢進行擴大再生產以及投資項目,后者的資金則會流入朝廷和昊菁皇帝的口袋里。
昊菁皇帝再把錢借給朝廷,用來采購各種軍事物資,物資又是商賈與昊菁皇帝的工廠生產的,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換成西方某國,即使某國王知道這個流程,由于本國體量有限,也很難玩得轉。
大明屬于大馬拉大車裝大貨,每個環節的體量都足夠大,消化來自南美的精銅自然不成問題。
盡管開啟工業化多年,大明至今還有在冊農業人口超過一億八千萬。
在天災的年景,缺乏糧食是個問題。
在風調雨順的時候,糧食過剩還是個問題。
朝廷想要大規模吃進,就需要足夠多的錢才行。
不挖礦的話,換成五十年前,那朝廷就得用收上來的其他東西,譬如布匹來充抵。
昊菁皇帝此前下令,利用夏季黃河局部少水甚至斷流之際,大肆興修水利工程。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永昌县|
湘潭市|
德清县|
社会|
抚顺县|
鄂伦春自治旗|
五指山市|
安塞县|
乐平市|
志丹县|
蓬溪县|
长沙市|
大安市|
镇康县|
黑山县|
慈利县|
冷水江市|
广元市|
肃北|
和平县|
重庆市|
伊通|
化德县|
永泰县|
北海市|
班玛县|
宣武区|
锦州市|
左权县|
龙泉市|
凤翔县|
静安区|
桂平市|
长岛县|
昆山市|
临城县|
肥东县|
峡江县|
吉林省|
缙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