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追加吉野-《明末黑太子》
第(1/3)頁
由于定遠的排水量超過七千噸,故而昊菁皇帝將該型鐵甲艦的對外銷售時間定在一七零零年。
不論柯爾貝還是小普特曼斯,都急于想在當下就定下四級鐵甲艦的價格,這次昊菁皇帝就不能給他們大幅度地打折了。
四千噸級的吉野現價都達到五千萬銀幣了,七千噸級的定遠,單艘八千萬銀幣,兩艘一億五千萬,四艘兩億五千萬,一點都不貴。
一次買四艘,附贈建造技術,也不難為買家,只要湊齊全款,哪怕用易貨的方式,昊菁皇帝也是可以接受的。
誰要是現在就能拿出價值兩億五千萬的現金或物品,甚至足夠數量的奴隸,昊菁皇帝立刻就能拍板同意。
想分期付款,還想得到主力艦的建造技術,兩邊的好處都讓你占了,那就肯定不行了。
定遠的外銷時間可以保證大明在今后二十年,保持四級鐵甲艦的技術壁壘優勢。
若是加上兩年內即將下水的五級鐵甲艦俾斯麥,那就等于大明對西方保持了至少三十年的技術優勢。
加上吉野,這三條暫時不可逾越的鴻溝,就相當于為大明爭取了未來三十年的全球海洋霸權。
在鄭芝龍帶著他的老鄉們移珉南非之后,鄭軍艦隊控制了好望角以及非洲中南部的東海岸。
配合已經在錫蘭以及馬爾代夫、迭戈加西亞、澳洲、東印度群島建立海軍基地的大明艦隊,就等于控制了大半個印度洋。
太平洋很大,但幾乎就是昊菁皇帝給大明海軍的自留地。
在庫頁島、堪察加的崇國、阿留申群島、溫哥華、巴拿馬、利馬、斐濟、新西蘭、夏威夷、中途島等地,也有星羅棋布的大明海軍基地。
刨去倭國,約等于在整個環太平洋地區,昊菁皇帝已經為大明海軍完成了基本布局,今后的工作就是不斷完善這一大圈的基地群了。
要同時在這些基地里保持一定規模的駐軍,并飼養足夠多的戰艦來維護基地之間的航線和正常的海上貿易線,這就需要大量的鐵甲艦了。
除了之前制定的在一七零零年之前,建成一支由四艘布呂歇爾、十二俾斯麥、二十艘定遠組成的主力艦隊的計劃外。
昊菁皇帝還與揭暄、薄玨商議后決定,根據當下大明的軍用造船規模以及造艦計劃,確保屆時大明艦隊擁有六十四艘吉野。
由于排水量的關系,致遠和來遠的續航力有限,火力也比較孱弱。
相比起來,吉野各方面是比較均衡的,屬于能抗、能打又能跑的中庸產品。
在不差錢的情況下,昊菁皇帝與揭暄自然支持大批量建造該型戰艦。
反之,那就只能用致遠來湊數了……
大明海軍現在擁有十三艘吉野,與既定數量的差距高達五十一艘之多。
哪怕分三批建造,每批的建造數量也必須達到十七艘。
由于天津、蓬萊、青島、南都這四大造船基地的造艦計劃已經開始實施,船塢想要騰出來十七座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昊菁皇帝只能協調各方面,將計劃延長到二十年時間,也就是一七零零年。
在啟用原本為建造商船而建立的旅順造船廠,一批開工十艘吉野,同時讓完成擴建的南都每批次增加十艘吉野。
由于這兩個地方的造船廠此前完全沒有建造過吉野,需要從天津和蓬萊調派大量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前去指導協助。
導致建造該型鐵甲艦在兩地的建造時間也得由尋常的四年,拉大到五至六年。
這么一算,二十年也就能早三四批,進展順利的話,應該能下水六七十艘吉野。
假設兩地造船廠按照四個批次,建造時間逐步縮短來計算。
四批分別耗時六年、五年、五年、四年的話,加起來剛好二十年。
能夠下水八十艘吉野,但這也僅僅是昊菁皇帝的美好期盼罷了……
鐵甲艦逐步大型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故而昊菁皇帝完全不擔心自己會賠本。
哪怕大明海軍淘汰的二手艦,也能在市場上買個好價錢。
譬如新印加帝國皇帝波洛,已經從大明先后購入了多達十艘鐵甲艦。
因為手里掌握著全世界最大的銅礦,新印加帝國每年的歲入都超過了五六千萬銀幣。
拿出一千萬來為海軍采購一艘鐵甲艦是完全沒問題的,更何況波洛根本不挑食,二手的就行。
雖說一次只能買一艘,但架不住年年都買,十年下來就能積攢出一支鐵甲艦隊了。
為了彰顯雙方親密無間的同盟關系,并間接敦促其提升銅礦的開采量
昊菁皇帝前不久還特意將一艘吉野免費送給波洛,作為印加艦隊的旗艦,以及波洛本人的坐艦。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樟树市|
清水县|
屏东市|
南木林县|
鱼台县|
衡水市|
隆昌县|
板桥市|
昔阳县|
邢台县|
桑日县|
荔浦县|
毕节市|
皋兰县|
安塞县|
仁布县|
卓资县|
齐齐哈尔市|
平湖市|
黔西县|
庆元县|
晋城|
哈尔滨市|
右玉县|
涟源市|
乌拉特中旗|
武威市|
临沧市|
夏邑县|
水城县|
芜湖县|
灵璧县|
高台县|
郓城县|
渝北区|
息烽县|
靖西县|
泽州县|
扶沟县|
增城市|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