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城市排名-《明末黑太子》
第(2/3)頁
其一是延長油田,其二是榆林與神府煤礦,其三是長安。
運油的與挖礦的有錢之后,不愿意背井離鄉去北都定居的,都會選擇在長安落腳。
故而在外人看來,長安的有錢人特別多,甚至不亞于天津。
在昊菁皇帝看來,以后陜西境內出現大型城市也是可能的。
只要解決了交通與水源,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那就沒什么大問題。
長安與北都,可以看作是北方發展的龍尾與龍頭。
龍尾的經濟實力可以比不過江南四霸,但龍頭必須比得過,而且還要甩開他們。
南直隸的五座城市的人口總和與北都不相上下,經濟總量也相差無幾。
江南地區雖然是畝產較高的水田,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是非常有限的。
那些不打算移居南地或者北地的農戶,就只能選擇進城打工。
這就導致了南直隸的諸多大城的城市化速度也是非常之快的。
只是在城市建筑上,短時間內還是明式風格,沒有像北都新城這邊改變的非常迅速。
除了南都之外,其余四座城市幾乎都是主打輕工業。
北都的產業結構與南都相類似,走得都是輕重工相結合的路線。
天津、蓬萊、青島、廈門、旅順這五地則是重工業與貿易相結合的路線。
各地的特長不同,故而產業結構也就不能一概而論。
輕工業與貿易相結合的典型例子就是錢塘,絲綢、瓷器、茶葉,都可以從這里直接出口。
類似錢塘的沿海城市有很多,譬如廣州、水嘉(溫州)、晉江等地都是如此。
內陸的成都、重慶、武漢走地都是這個路子,目前也只有這條路適合它們來走。
發展重工業,昊菁皇帝當然傾向于資源豐富,且能通過鐵路運輸原材料的北方地區。
南方水網密布,自然更適合發展輕工業,也便于將輕工產品迅速裝船出口。
每座城市的介紹與點評占據二十頁紙,二十座城市的點評總計就是四百頁。
兩百張紙的雜志的厚度等于一本書籍,加上里面的內容比較豐富,買兩銀幣并不算貴。
入選榜單的各地父母官也派人爭先恐后地搶購第二期雜志,因為這算是自己難得被皇帝認可的業績了。
沈陽能入選前二十,甚至超過洛陽、開封、南昌、德化(九江)等地,這讓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甚至匪夷所思。
只有看過雜志介紹的吃瓜觀眾才會明白,沈陽的經濟能達到如此地步,全賴某項行業的蓬勃發展。
這個行業就是造紙業!
在這發展重工業,昊菁皇帝肯定不放心!
在這發展輕工業,肯定比不過江南地區。
那該怎么辦?
開啟烤串加直播的大業?
當然不行!
東北地區有很多樹,這就妥了!
沈陽經濟的龍頭行業就是造紙業,龍身和龍尾便是家具與木材加工。
從東北各地砍伐的樹木都會運往沈陽進行來料加工,半成品是板材,成品是家具,深加工則是紙張。
尤其是大明在進入報刊時代之后,對紙張的需求量極大。
每天印刷的報紙總量超過上千萬份,每月售出的雜志高達上千萬本。
面對如此規模的市場,沈陽這座東北重鎮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造紙主要是靠近原料產地就行,也不需要多高的技術。
工藝流程用老祖宗傳下來的便可以,重要的事情就一點——量大管飽!
時至今日,可以說沈陽所生產的紙張占據了大明本土三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若將大量出口茶葉的錢塘視為茶城的話,沈陽便是當之無愧的紙城。
現在沈陽城內外地所有工廠都上了蒸汽機械用來造紙,這樣不但可以形成規模化生產,還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
普通百姓在沈陽能從事與樹木有關的行當,那就可以讓一家人衣食無憂了。
家具與板材的銷售周期會比較長之外,所有紙品都是當天生產,翌日便可裝車啟運。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壤塘县|
六盘水市|
崇文区|
荥阳市|
柞水县|
呼图壁县|
新建县|
涡阳县|
紫金县|
浪卡子县|
都兰县|
威宁|
宁强县|
昭觉县|
淅川县|
宜兰市|
漯河市|
阿拉善左旗|
南汇区|
改则县|
滦平县|
潢川县|
福州市|
曲靖市|
塘沽区|
平邑县|
浦北县|
东宁县|
民权县|
深圳市|
黄冈市|
麦盖提县|
林口县|
五莲县|
永善县|
宁津县|
萍乡市|
德钦县|
裕民县|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