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8章:法國實情-《明末黑太子》
第(1/3)頁
法國本土夏季不太熱,冬季不算冷,非常宜居,尤其是全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平原,在拖拉機與土豆等高產作物普及之后,糧食連年豐收完全不是問題。
在吞并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土之后,法國人連冬避寒的地方也有了,那就更不愿意離開本土去海外定居了。
去海峽對面的不列顛都不太情愿,到西非甚至印度,那連想都不用想,只有常年在當地做生意的商人,才會久居于此。
西非和印度都是高溫地區,這樣的溫度會助長各種傳染病的流行,當地人都防不勝防,更別遠道而來的法國人了。
鄭軍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最終鄭成功決定只在本國北部的熱帶雨林地區駐扎少量的機械化部隊,配合飛機巡邏,用以防范可能的越境襲擊。
原因無他,那就是雨林地區高溫濕熱,士兵極易患病,不及時空越后方的話,還容易當場去世。
這種費油又費藥的玩法,即使對財大氣粗的鄭氏上下來,也是件令人極為頭疼的事情。
與其將數萬人馬部署在危險地區,還不如將其撤職較為安全的二線地帶。
一旦邊境有事,再調集部隊北上亦不遲。
生活在北部邊境地區的明人是非常少的,絕大部分都在中東部種地、西部放牧、南部挖礦或者當產業工人。
閩國的西部部分地區是沙漠和草原,常年處于缺水狀態,不當牧珉,靠種地幾乎沒法生活。
再往北就是閩國最大的油田地區,有錢可以在當地開辦伐木場,沒錢可以當石油工人,賺得也不少。
愿意種地的就可以在中東部找塊合適的土地耕作。
喜歡開車當礦工,或者從事其他重工業或者輕工業的話,可以在南部生活,那邊工業極其發達。
可以,昊菁皇帝將非洲最宜居且綜合資源最豐富的地方,賞給簾初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鄭氏。
易卜拉辛治下的奧屬北非與東非則位居次席。
北非地區有兩塊大油田和一條日進斗金的運河,看似是一大片沙漠,其實是一大片金礦,只要妥善經營,便可為易卜拉辛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富。
東非有一塊大油田和一塊大平原,不缺石油也不缺沃土,時至今日,東非大平原地區已經成為了奧斯曼帝國僅次于本土的第二大產糧區。
排名第三的還不是法屬西非,而是荷屬東非!
當地幾乎都是平原,適合放牧也適合耕作。
由于荷屬東非比荷屬南美的地形條件好太多了,能夠提供大量的肉制品和糧食,威廉三世將其視作僅次于本土的地方來經營。
荷蘭軍隊在東非當地駐扎有三個野戰旅和三個預備役旅,還有隸屬于荷蘭海軍的一個陸戰旅,目的就是防止北方和西方的鄰居惦記自己的地盤。
盡管荷屬印度的面積也不,但在夏季去過當地的荷蘭人,幾乎都不認為四十多度的氣溫適合人類生活……
荷蘭人也逐漸明白了,為什么野心極大的明帝國皇帝不派兵去印度搶地盤,人家的確有先見之明!
在印度夏季,即使聽出現叛亂,荷蘭軍隊也會選擇在黃昏時分再出發,否則可能士兵在半路上就會中暑。
這種氣溫別打仗,就算是在蔭涼處躺著都會汗流浹背,仿佛自己身處在一座巨大的蒸籠里一樣難受。
不算緬甸的話,距離印度最近的明帝國直轄地盤在錫蘭。
盡管地盤不大,可由于是海島,獲得補給非常方便,也便于清剿土著叛亂。
同樣,明帝國在非洲也有地盤,卻不在非洲大陸,而在顯得與世無爭的馬達加斯加。
明帝國皇帝也不指望用這座大島來賺錢,在平時當作監視非洲大陸動態的哨所,在戰時當作進攻非洲大陸的跳板。
盡管沒啥收入,但對當地的補貼也不多。
海空軍的開銷是固定的,換個大洲駐扎也要花這么錢。
起碼在熱帶的海島地區駐防的話,同樣花錢,能買更多的海鮮和肉類,可以保持部隊旺盛的士氣和戰斗力。
較于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此舉無疑是非常劃算的。
相比之下,路易十四就是典型的倒霉孩子。
分到了一半沙漠,還是沒有多少石油的那一半!
分到了一半雨林,還要派人盯著流竄到剛果的英軍與西軍殘部。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皮山县|
卢湾区|
元氏县|
朝阳县|
甘肃省|
东港市|
安溪县|
林芝县|
云南省|
宜兰县|
成武县|
雅安市|
临沂市|
丰顺县|
郑州市|
通许县|
祁门县|
延寿县|
苏尼特右旗|
西华县|
长乐市|
华安县|
基隆市|
福建省|
潞西市|
汝南县|
佛学|
侯马市|
大冶市|
将乐县|
宾川县|
富裕县|
温州市|
凤庆县|
海门市|
高要市|
綦江县|
凤山县|
建瓯市|
扶沟县|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