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福德準(zhǔn)備離開的時候,被一個老者,率領(lǐng)了一隊道士攔住了去路。 帶頭的老者向福德抱拳致意: “感謝同仁,拯救了我們的。” “你們?yōu)楹尾浑x開呢?”福德很奇怪:“人都在的話,你們在別的地方建立起你們的道觀不就好嗎?” “這個地方聚集了大量的地脈靈氣,要在別的地方修煉,恐怕一生都難以有所進(jìn)展。所以,無法離開此處修行的我們,才不得不屈服于神兵的淫威之下。” “是地脈的原因啊。” 福德在太公道觀的古籍中大概知道一些關(guān)于“地脈”的事情,修道者掌握的術(shù)法,大都是依賴地脈靈氣進(jìn)行的,所以修行的進(jìn)度與靈氣的大小往往息息相關(guān),而能夠容納大量修道者進(jìn)行修煉的道觀寶地,可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無上寶物。 順帶一提,太公道觀所在的并不是上面說的“靈氣寶地”,而是資質(zhì)相當(dāng)普通的一處,所以太公道觀里的修行者進(jìn)展速度通常不高,某種意義上,有姜太公本人的“愿者上鉤”意思在里面。 “讓同仁你白白為我們付出,有違我們先祖的教誨。”老者把一個看起來很貴重的木盒,交給福德:“這件古帛,記載了我們無上道教的歷史與術(shù)法,作為我們酬謝同仁的心意。” 這個時代還沒有紙張,記載文字的方式大都是竹片也就是竹簡,那一般都非常沉重,而不同于竹簡,輕便但同時更為貴重的文字載體就是“絹帛”。 無上道觀,雖然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著名道觀,從學(xué)金到下山討妖、喚雨、賜福等儀仗工作,收入不菲,幾件記錄重要事物的絹帛還是負(fù)擔(dān)得起,但也只是幾件的程度。使用“絹帛”貴重物作為文字載體承載的內(nèi)容,遠(yuǎn)定高于絹帛本身。 . “這么貴重的東西,怎么能......”知道其價值的福德,連連擺手拒絕道。 “如果你沒來的話,歷代祖師的教誨,就要在這一代完結(jié)了。”代表無上道觀的老者懇求道:“請收下吧,這原本就是被人搶走的東西,用來作為謝禮,對我們來說其實沒有損失。” “同仁,請收下吧——!”老人身后穿著道袍的修煉者們,紛紛跪下。 在如此大陣仗的架勢下,福德不得不接過了木盒:“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