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那一戰,秦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消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甚至,打到了邯鄲城下。” “只差一步,便可滅趙。” “可惜,終究是功虧一簣。” 對此,白起并未細說,但嬴政身為秦王,又有前世記憶,對當時之事自然了解。 趙國重金賄賂范睢,使其進讒言,勸說昭襄先王接受趙國的議和之請。 或是真的被范睢說服,或是忌憚白起功高震主,又或是其他原因,最終,昭襄王同意了。 由此,秦國錯過了滅趙的最佳時機。 后來,醒轉過來的昭襄先王在之后三年間數次攻趙,有一次同樣打到了邯鄲城下。 但恢復了幾分元氣的趙國拼死抵抗,最終,失敗。 趙國,撐過了最為危急的關頭,并將秦國視為了死敵。 在之后的歲月,拼死阻擋秦國東出的步伐。 一直到現在。 一念之差,便是如此了。 “對此,昭襄先王極度后悔,卻也明白,機會已經錯過了,只能另尋他法。” “當時,老夫威望太高,使得六國君民震怖,用盡一切方法提升國力。” “甚至,有開明之士,再度游走六國,試圖合縱攻秦。” “長平之戰,秦國的損失雖然不如趙國,但同樣不小,若是六國來攻,對大秦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而且,以當時局勢,秦國東出,覆滅諸國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 “為此,老夫與昭襄先王謀劃,制定了一個計策。” “一個迷惑六國君民,使其打消對秦國的警惕,沉湎享樂的計策。” “假死?”嬴政緩緩開口。 “不錯,假死。”白起頷首, “昭襄先王在外對吾故作忌憚,而老夫則不聽王令,數次犯下忤逆之罪。” “最終,昭襄先王忍無可忍,在杜郵將老夫“賜死”。” “聽到老夫的“死訊”,六國君民果然放松了警惕,合縱之事也胎死腹中。” “之后,按照計劃,老夫隱于暗中,等候大秦東出函谷,掃滅六國的時機。” “然,世事無常,直到昭襄先王駕崩,這個時機也未曾到來。” “關東六國的日漸衰弱沒有超出老夫與先王的預料,但秦國局勢的變化卻讓老夫始料未及。” “自先王駕崩,秦國在三年之間竟連續換了三個王。” “及王上繼位時,還只是一個十三歲的稚子。” “大秦國運動蕩,六國又有伺機反撲的跡象,老夫與先王期望的東出時機,似乎越發遙遠。” “說實話,老夫都有些絕望了,也不知有生之年還能否見到秦國東出之日。” “直到昨天,老夫感應到秦國有人破境武道天人,心存僥幸,主動泄了一絲氣機,引你來此。” 說著,白起看向嬴政,眼中蘊著的,是對大秦一統天下的殷殷期望。 無論是嬴政的修為,還是他眉宇間展露的王霸之意,都讓白起心中振奮。 只要嬴政能全力支持,白起有足夠的把握,率領秦國大軍,東出函谷,掃滅諸國。 這是他對昭襄先王的報答,也同樣是他自己的志向。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