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是孟仞從前沒有接觸過的內容(注1),他坐直身體,聚精會神地聽著。 伍先生說道:“我們知道,有一種觀點認為,大腦反應的強度也與刺激的實際強度呈對數關系。那么,要把兩條定律統一起來,只需要在此基礎上做出兩條假設: 第一,大腦內部存在一個結構,用于生成‘感知強度’,這一結構的反應強度和感知強度也呈對數關系;第二,生成感知強度的結構和感知實際強度的結構,二者會將各自的強度進行匹配。如果二者的強度滿足這樣的關系……” 他說著在石板上寫出一個線性方程,隨后一邊講一邊推導,最終得出結論:加上這幾條假設之后,冪定律可以由對數定律推導出來。 “你怎么看?”巫澎問道。 孟仞皺著眉頭:“自洽倒是自洽,也很有才華??伤睦碚撛趺茨芑谖唇涀C實的假設呢?” 巫澎道:“你指的是大腦反應強度那一套?” 孟仞道:“正是!雖說這個說法沒什么大錯……可這玩意你們現在壓根測量不了吧?” 巫澎搖頭道:“測量不了。我也在納悶,這頂多是個猜想,他怎么直接就拿來用了?” 已經有一個學者站起來問了伍先生同樣的問題。伍先生倒也爽快,直接承認了自己的假設未經證實,不過他又強調說“正因如此,后來者才有必要去證實這些假設”。 孟仞想起之前李士瓚報告行星運動定律的時候,也是基于未經證實的假設推出了他的定律。這個時代的學術界對于這樣的研究還很寬容,但是以后會慢慢變得嚴格起來——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下一個學者的發問將話題帶離了研究本身:“伍先生的研究確實很數學化,但在下不明白的是,這些數學化的研究高明在哪里?”這位學者的語氣里明顯帶著怨氣。 伍先生道:“精確的解釋和預測,這就是高明之處?!? 那學者道:“伍先生這話既對也不對。上午我去聽了物理學大會,有一項研究讓我印象很深刻,那項研究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條定律,一是行星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二是行星與太陽連線在相同時間內掃過相同的面積,三是行星軌道半長軸的三次方和公轉周期的平方之比為定值?!?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