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除過在課堂上重點講述的《墻上的斑點》《太陽終將升起》。
要分析的結構、寫作手法,如何運用意識流寫作等等,誰寫好以后可以直接拿給他看。
這個兩個姑娘就為此事而來。
見此情景,方明華也不急著寄信,招呼兩人進屋,拿起她們寫的文章看起來。
陳虹分析的是劉以鬯《對倒》,而李虹穎分析的是方明華寫的《路邊野餐》。
劉以鬯《對倒》的有兩個版本,1972年寫的長篇,后來作者又濃縮為一個短篇,方明華讓他們看的是短篇。
寫的是一個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憶中懷舊的中年男子;一個是香港土生土長,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們互不相識,各自游蕩在70年代的香港街頭,帶著各自的見聞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遠去,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過。
方明華先拿過陳虹寫的文章,認真看著。
在文中,陳虹詳細分析了《對倒》寫作手法,指出:采取雙線并進,純主觀視角展現變化,并且經常男女對調。
男表達對女的看法,女發表對男的看法,共同表述對所見所聞的看法,暗示意識流動,形成種奇妙的互動,整體形成復雜的心理結構
還不錯,看來是真的看懂了。
方明華看完以后抬起頭問道:“陳虹,你為什么要選這篇作為分析對象?”
“因為我是申城人,中回憶舊申城那些時光我感覺很美,很親切,如果拍成電影肯定好看!陳虹回答道。
方明華聽了點點頭。
沒錯,十多年以后,香江的墨鏡王拍成了《花樣年華》。
他又拿過李虹穎寫的文章。
姑娘分析的是《路邊野餐》。
“我是重慶人,你中描寫的雖然是黔省的一個地方,但我覺得環境和我們老家非常相似,中描寫的人物風土人情,我感到很親切。”
方明華沒說話,李虹穎主動解釋起來:“這點我和陳虹想法一樣,當然,這是方老師你寫的,我喜歡看啦。”
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