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啦。”方明華嘆息道: “你剛才也說過,下崗都是四十歲出頭的女工,文化程度不高,除了她們原來干的紡織工作,還能干什么?大部分無非是清潔工、保姆、酒店餐廳服務(wù)員,像大姐那樣想開服裝店、飯館自己當(dāng)老板的畢竟只是少數(shù)。” “哎也是。” 夫妻經(jīng)常聊這種話題,無解的話題。 時間很快到了正月初六,又到了上班時間。 首屆世界華語文學(xué)獎入圍作品已經(jīng)在年前《光明日報》上公布,但最終評選工作要到四月份中旬才進(jìn)行,要給評委會成員們足夠時間閱讀這些入圍文學(xué)作品。 屆時,十三位評委會成員齊聚西京,經(jīng)過反復(fù)討論之后,最終評選出獲獎作品,然后將在西京舉辦一場盛大的頒獎晚會,時間定在四月底。 最近方明華沒什么具體事可干,今天天氣不錯,媳婦上班,兩個孩子被他舅舅接到家里去玩,方明華一個人在家閑極無聊,干脆開上車去街上閑逛。 開著車穿過朝陽門沿著長樂東路一路向東,不一會就來到灞橋,這里就是紡織城。 沿著紡織正街向東南,這里是紡織城的核心,國棉四廠、五廠、六廠一字排開。 其實(shí),方明華很少來這里,記得最清楚的還是82年那年寫《街上流行紅裙子》,方明華還專門到大姐方明梅所在的國棉六廠呆了三天,實(shí)地采風(fēng)。 開著車緩緩走過去,方明華發(fā)現(xiàn)街道建筑竟然和十年前變化并不大,到處都是蘇式建筑。 所謂的蘇式建筑,都是五十年代由蘇聯(lián)專家參與建造的多層蘇聯(lián)老樓,左右呈中軸對稱,中間高兩邊低,主樓高聳,回廊寬緩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結(jié)構(gòu),“三段”指的是檐部、墻身、勒腳三個部分。 這要比筒子樓好,青磚厚墻、冬暖夏涼、古樸肅穆。 方明華記得,在八十年代初,這一帶建筑在整個西京算是比較好的,但現(xiàn)在看來已經(jīng)開始落后。 街道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或許是到了快上班期間,依然是自行車的海洋。 方明華干脆把車停在路邊,看著這些上班的女工。 給他的感覺,年輕姑娘要比十年前少了許多,好多都是三十四歲的中年女人,原來讓人羨慕的紡織工作現(xiàn)在慢慢被年輕人所拋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