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他們中八成以上是下崗職工。 “到了冬天,老遭罪了。”攤主張義美對方明華說。今年夏天,她從XX化工廠下崗后,一直在這里經營水產。 此時的奉天最低溫度是零下15度,刮著四級風。而相當一部分攤主要在每日凌晨三點趕到附近的批發市場進貨。 微薄的收入讓他們不舍得打車,在嚴寒和黑暗中騎車前行的滋味可想而知。 今天張義美患了重感冒,坐在農貿大廳里直哆嗦。這里沒有暖氣,溫度與屋外一般無二。但她堅持不點電爐子,她說電爐子太耗電。 牟義美把雙手插進大套袖里,那里揣著“土暖氣”————一只熱水袋。 她平時穿37號鞋,但現在是40號,因為套了三雙襪子。 在冰冷的水泥臺前坐了兩個小時,張義美才迎來第一個買主。對方狠狠地殺價讓她難以接受,但又不肯放棄生意。最后,一斤蝦以18元成交。買主在臨走時又往籃子里抓了一只,為此兩人再次爭吵了起來。“你要不給我,我就不要了!” 買主的話讓她不得不屈服。她把頭伏在冰冷的水泥臺上,對方明華說道:“這樣我是要虧本的。” 隨著企業的不斷兼并破產,越來越多的的下崗職工涌向小生意場。人們之間開始了慘烈的競爭。工人村市場門口新開的早市,搶走了人們的不少生意。 “現在,每月最多賺150元。”張義美的收入,代表了工人村農貿市場攤主們的水平。 但失去工作的人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于是,唯一一家官辦職介所永遠是人滿為患。 “每天都要接待100多名下崗職工,根本忙不過來。”職介所所長閻曉敏說。她接受記者采訪時已是中午12點,但求職大廳里依然人頭攢動。 在工人村附近的一些路口,則出現了若干個自發組織的勞務市場。徘徊在那里的求職者胸前掛著牌子,上面寫著諸如“水暖工”、“電工”等自己擅長活計。下午兩點左右,氣溫回升,是他們最扎堆、最活躍的時候。 當記者從他們身邊走過時,他們就注視著你、追著詢問你:“要不要人,要不要人,干什么都行!” 黃昏,方明華在工人村巧遇李大周————那位機電廠下崗職工。“我的車丟了,那是用大家湊的100多元買的。”他的語氣滿帶悲傷和憤恨,“我真想剁了那個小偷!” 11月29日希望與愛 早晨8:00,張義美照例擺開水產攤。雖然她仍要面對寒冷和病痛,但精神還算不錯。“這到周末了嘛,蝦呀、魚呀都能賣個好價錢。”她說著,臉上洋溢出笑容。 李大周則趕往一個朋友家,朋友答應支援他200元錢。馬上,他又能騎著新三輪去拉活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