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其實,這年頭專注于當前社會現實問題的作家并不多,要么就是像池莉、劉恒的新寫實,要么就是陳中時、劉振云等的新歷史。 當然,文壇上還有個另類——王碩的痞子文學。 還有一個王小波。 不過大家討論還是很熱烈的,會場里也沒有設置主席臺,大家圍著一圈圓桌,各抒己見。 作為這次討論會主持人的趙本夫指出:“進入九十年代后,社會發生了深層次的變化,農民工進城、國企改革、工人下崗.經濟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過程及其面臨的問題與沖突,社會各個角落的腐敗現象,這些都值得我們這些作家去關注,要具有憂患意、時代意識.寫出能真正反映現實的作品。 趙本夫講著,方明華認真聽著,他現在已經知道趙本夫指的的是什么。 在沒來到這時代之前,方明華在大學里學過《中國文學當代史》,知道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文壇上又流行一種文學作品類型:新現實主義。 這些作品有個共同特點把視點移向普通工人、農民以及城鎮居民等基層社會的日常生活,以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快速分層時期所產生的困惑與難題為主要敘述線索,具有濃烈的現實主義傾向,沖擊了當時的文壇。 后來人們把這個現象稱為“現實主義沖擊波”。 代表作品有談歌《大廠》《車間》《天下荒年》何申《信訪辦主任》關仁山《大雪無鄉》《九月還鄉》周梅森《絕對權力》陸天明《蒼天在上》等等,當然這些都沒問世。 而現在,正處于這股“沖擊波”的前夜。而方明華寫的《鋼的琴》無疑是黎明前夕那顆啟明星。 作為此類作品的先行者時任天津作協主席的蔣子龍首先發言,講了十年前他創作的《喬廠長上任記》創作過程。 張潔也即席發言,講了自己獲得茅獎作品《沉重的翅膀》,并且特意指出: “無論是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還是我寫的《沉重的翅膀》都是描述改革初期的事,但是經過這十多年的發展,社會的復雜性、矛盾的尖銳性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這些都是改革初期無法比擬的,這自然會反應到文學作品上,這一點明華同志的《鋼的琴》寫的就非常好。” 等張潔發言完,趙本夫就看著坐在對面的方明華:“明華,既然張潔提到你的寫的那本書,你就先講幾句?” “那行,我就說幾句?!? 和其他同志一樣,方明華首先講了背景,講到和父親去東北奔喪那十多天里所看到的企業、工人面臨的一系列嚴峻問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