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姐夫。”李麗突然說道。 “嗯?” “雖然你這本官場寫的好,但我還是喜歡看你寫的溫馨風格,就像你前幾年在美國的寫的《廊橋遺夢》還有《人鬼情未了》那樣的。”李麗說道。 “你喜歡看愛情?” “也不完全是吧?”李麗很文雅咽掉嘴里的菜盒子,然后才說道:“溫馨治愈詩意點的,我總覺得世界是美好的。” 呵? 方明華看著眼前的李麗。 雖然也已經年過三十,但方明華總覺得還像十多年前那個穿著白襯衣藍色背帶裙喜歡朗誦詩歌的女孩。 “那好吧,等這本寫完后,我給你寫一篇。”方明華說道。 “嗯。” 1993年即將過去,如果放眼整個文藝界無論是內地還是港臺都進入空前的繁榮。 在樂壇上,1993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幾乎集結了香港樂壇所有大牌。從葉倩文到周慧敏,從梁朝偉到吳奇隆,或是當世巨星,或者20年后爆紅。黃安因演唱《新鴛鴦蝴蝶夢》而熬出了頭,一個叫王靖雯的北京大妞為竇唯寫了人生第一首代表作,《執迷不悔》。 歌神張學友的《吻別》賣到400萬張,將香港流行音樂推向巔峰,但遺憾的是《吻別》中只有三首新歌,其余七首全都是粵語舊作翻唱,原創力不足已疲態盡顯。從某種意義說港樂已經是接近余暉的歌謠。 光輝深處,亦有哀傷,包括兩位英年早逝的歌手Beyond的黃家駒,以及腦衰竭而死的陳百強。 而在內地,除了《霧里看花》《濤聲依舊》《小芳》等流行歌曲抗衡港臺音樂,搖滾樂也迎來陽光最燦爛的日子,魔巖三杰組合成立,竇唯離開黑豹,開始創作專輯《黑夢》,張楚推出了第二張個人專輯《一顆不肯媚俗的心》。 文壇上,上半年“秦軍二次東征”沖擊文壇,下半年是“人文精神”大討論開展的如火如荼。 時隔多年人們才明白,這場轟轟烈烈的大討論,實際是八十年代純文學短暫‘黃金時代’終結的最好注解。” 倒是在南京召開的“當年社會現實主義文學題材研討會”這個看上去不太起眼的學術討論會,不久就在文壇上掀起現實主義的狂飆,陸續出現了一大批關注現實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全景方式書寫90年代以來的經濟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過程及其面臨的問題與沖突,后世人們稱這個現象為“新現實主義沖擊波” 而在秦省,文壇也發生了些變化,干了十多年秦省作協主席的胡才光榮退休,經過省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改選,陳中實接過了這個位置。 本來是方明華呼聲最大,但他堅決推辭,以隔兩年就要舉辦世界華語文學獎很忙的理由拒絕。 其實私底下對家人說,這個作協主席有啥好當的?每天都要坐班,看文件、開會、學習.哪有自己這個掛名的副主席逍遙自在? 還有一件事就是,時任《延河》社長,主編的白苗也辭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