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309章靠山吃山 雖說第一條溝就下的艱難,但李勝利還是有收獲的,滿山溝的酸棗樹,按說一年怎么也能給個百八十的收入。 按照后世酸棗仁的價格,現在能有個一兩塊一斤,這條溝里能提供的收入,就得幾百塊。 有些時候,得失是經不得細算的,按照這個山溝的收入。 沿著山上村進村的路掃一遍,最起碼也是大幾千的收入,弄不好上萬,當然前提是溝溝坎坎里,都是這么密集的酸棗樹。 雖說從酸棗到酸棗仁需要的工序不少,產出比也不高,但別忘了,現在可是大米、白面也不過一毛多不到兩毛的年月。 出力就能換錢,對于山上村的社員而言,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有些村子想出這樣的氣力,也是先天條件不足的。 馬店集那邊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位處城郊,糧食出了問題,村子一下就轉不動了。 用腳推了推溝底累年積存的酸棗核,李勝利蹲下扒拉出一些看上去比較新的,再撿了一塊石頭,將酸棗仁砸碎。 一部分酸棗仁已經灰白變質了,但還有三分之一左右依舊帶著油光。 “有方,就地裝上兩袋子,拿回去試試看。” 從身后裝著步槍的皮背包里,抽出工兵鏟跟兩條布袋,李勝利劃了一個圈子,讓趙老大先裝上兩袋回去試試產出率。 至于產出的酸棗仁藥性如何,就不是李勝利該關心的了,標準是個至關重要的東西,沒有標準,陳貨的藥性如何就跟山上村的飯轍無關。 “叔兒,山溝里干干凈凈,再往下走,坡度小一點,不用繩子也能上下。” 趙老大裝酸棗核的時候,出去探路的肖鳳也回來了,山溝都是有走向的,前后不通,就該成山里的水泡子了。 給上面守著繩子的楊秀山喊了一聲,李勝利帶著兩人就開始探索整條山溝了。 半原始的山溝,基本被酸棗樹占據了,前后兩三公里長的山溝,雖說后半段的坡度小一些,但滿山都是酸棗這樣的荊棘灌木。 人要下到山溝里本就不易,再上去也是不易,在一叢叢的荊棘之中采收酸棗更不容易。 想著困難時期被餓跑的山上村社員,李勝利也是無奈搖頭,但凡這溝坎平緩一點,即使賣不出什么大錢,滿溝的酸棗核也能讓村里人勉強對付幾個月。 山是寶山,可想要跟寶山要生計也是需要下氣力的,隨手撿點就能飽腹,面對北方的丘陵山地,想的未免有點多了。 如果是東北那樣的深山老林還能湊合,盡是些低矮灌木的溝溝坎坎、荒山禿嶺,就很難維持生計了。 虎峪那邊的林木茂盛,可想要進山,肚子起碼要填飽的,山田產出不足,村里離山林的距離稍遠,這事兒就是兩難了。 整個下午,李勝利帶著肖鳳跟趙老大,都在山溝里探索。 酸棗樹居多,偶爾混雜花椒樹這樣的經濟作物,零星有點草藥也不值得下來采收。 雖說一下午只是轉了兩條山溝,但李勝利也大致的對山上村路兩側的山嶺溝壑有了個大致的了解。 山上的水脈是沿著村子走的,村外的這些山溝相對干旱缺水,也就只能長酸棗這類荊棘灌木了。 加上上午的一路觀看,山上村外的這些山嶺溝壑,只能主打一個酸棗仁了。 雖說收獲不大,但總歸是有產出的,跟李勝利估算的差不多,這么大面積的酸棗林,一年能貢獻的收益,起碼要上萬的。 至于怎么采收,只要東西能換錢,三五年之內,這些酸棗樹就會被打理的井井有條。 有了經濟利益驅動,人們的干勁也是無窮的,一點點荊棘灌木,平趟也簡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