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翼,給他看看。”李洛笑道。
隨即,一個商人模樣的人來到高麗王身邊,取出一份文書,“高麗王,這上面的簽名筆跡,你想必都很熟悉吧?”
高麗王抖抖索索的接過文書,展開一看,竟然是一份《高麗請歸大唐表》!
表文無非的是高麗本華夏之子,諸夏之邦,而大唐乃華夏正統(tǒng),請求回歸版圖,以為一統(tǒng),則萬民歡欣云云。
表文的下面,則是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和筆跡。就連一向風(fēng)骨極佳的安珦和崔質(zhì),也簽了名字。
高麗王渾身顫抖,猶如秋風(fēng)中的落葉。
這個男人深深的明白,他被拋棄了,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欺辱和憤怒如毒蛇般噬咬著高麗王的心,讓他的胸膛快要爆開。
叛臣!無恥之尤!
他很想破口大罵,可哪里敢?
高麗王呆呆的發(fā)了一會兒愣,這才如夢初醒般反應(yīng)過來。他努力抑制激揚(yáng)的心潮,杜鵑泣血般啞聲道:“既是如此,高麗存留,全憑大皇帝圣裁。”
完了這句話,他竟然心中一松,如釋重負(fù)。
認(rèn)命了罷。
時也,勢也,人力不可違也,夫復(fù)何言?
列祖列宗,賰努力過了,可賰無能,保不住高麗社稷了。
既然李唐鐵了心要滅高麗,為今之計也只能逆來順受,萬不可激怒李洛,惹來殺人之禍啊。
他不想死。
可是,高麗王仍然想為祖宗爭取一下。他大著膽子凄楚的道:“賰不孝,以至于隳廟之禍,誠可痛哉。敢問陛下,王氏宗廟殿宇,可能保留,以盡臣祭祀之孝?”
唐主搖頭:“既然去國號,歸諸夏,則高麗不存,安能保留王氏宗廟殿宇?此舉不合禮制,不可。”
高麗王淚流滿面,“祖陵神道石像,可否保留?”
唐主還是搖頭,“不可。王氏祖陵,有僭越之舉,不合禮制。可用國公之禮更易之。”
高麗王心都在滴血,“可否保留陵號?”
“不可。”唐主搖頭,“高麗本是華夏之土,王氏稱王,卻用陵號,這是何道理?一律改為墓。”
李洛的對嗎?
不對也對。
諸侯王的墳,的確不能稱為陵,只能稱為墓和冢。可問題是,高麗王不是一般的諸侯王,他們是實(shí)打?qū)嵉膰?dāng)然有資格用陵號。
可是李洛不許,要取消高麗先王的陵號。
這個男人,很霸道啊。
他只允許用國公的名義,來重新定義高麗王陵,取消陵號,削減神道規(guī)格,然后賜予高麗先王的謚號。
比如高麗太祖王建,李洛準(zhǔn)備改為“樂浪公”,謚號為文襄。這么干,高麗太祖就變成“樂浪襄公”。
他的顯陵,就必須要變成“樂浪襄公之墓”。
就是這么任性。
這一整套的“文化工程”,李洛和韋素君臣早就策劃完成了,高麗王還蒙在鼓里,兀自為祖宗爭取條件。
他想不到,唐主會這么狠啊。
這何止是滅國?這是要滅史啊,是要抹除高麗國在歷史上的痕跡。
后世只熟悉其實(shí)沒有過的樂浪公國,不會熟悉什么高麗國。
沒錯,高麗史書,李洛也要大肆刪改。改燒的燒,該毀的毀,除了中原印記,有獨(dú)立文化的印記,都要抹除。
尤其是南部三韓地區(qū)的彌生文化痕跡,無論是文字記載還是歷史遺跡,全部要清理干凈。同時強(qiáng)化箕子朝鮮,衛(wèi)滿朝鮮,漢四郡的歷史。
整個半島,只能有一種文化遺留,那就是華夏!
大特務(wù)李翼,不用李洛吩咐,就開始啟動這個計劃了。李翼早就整理了所以的資料和情報,一旦動手就是高麗前所未有的文化災(zāi)難。
金富軾編纂的史書《三國史記》,就是李翼的重點(diǎn)。李翼已經(jīng)組織了一幫人,準(zhǔn)備大肆修改《三國史記》。
在大特務(wù)的計劃中,《三國史記》中的高句麗、新羅、百濟(jì)三國,純粹成了華夏移民建立的諸侯國,和半島土著沒關(guān)系了。
就連書名,也會變成《三藩史記》。
等于,已經(jīng)獨(dú)立千年的半島歷史,完全就是華夏史的一部分。
至于原版的《三國史記》,全部焚毀。凡是涉及相關(guān)歷史的文獻(xiàn)典籍,能刪改的就刪改,不能刪改的就毀掉。
這些,高麗王都不知道。事實(shí)上,此時就算他知道,也不會關(guān)心了。
“該給你的,朕會給你。不該給你的,你不能要。王賰,朕的寬恕之道為你而設(shè),你畢竟曾是一國之君,只要順應(yīng)命,便富貴猶存,不失公候之位。”
高麗王深深磕頭,“臣賰謝陛下隆恩…”
做個富家翁,總比被殺好的多。不然,他又能怎么樣呢?
“你最后下道詔書,昭告東國臣民。詔書怎么寫,你應(yīng)該明白。”李洛微笑道。
高麗王哽咽道:“臣賰…領(lǐng)旨!”
李洛對韋素道:“韋卿,你幫王賰起草詔書。”
韋素會意,“臣遵旨!”
第二,一道退位詔書連他高麗群臣簽名的《樂浪請歸大唐表》就頒發(fā)出來。
王賰的退位詔書,樂浪乃諸夏,本為漢朝樂浪故地。而自樂浪襄公王建起,世代為諸侯,稱藩于中原。今順應(yīng)命,廢國號復(fù)州郡,歸于大唐直領(lǐng)。
寡人去樂浪公之號。樂浪之臣民戶籍,俱歸大唐黃冊。四百四十萬樂浪百姓,復(fù)為唐民矣。
各地官員軍民,一體迎接王師,毋得抗拒。官庫簿冊封存,等待朝廷處置。
這當(dāng)然不是高麗王本饒意思。本來就算退位去國號,那也應(yīng)該是去高麗國號,去高麗王號。可唐主竟然讓他以“樂浪公國”和樂浪公的名義退位。
投降的高麗王室,名義上變成了“樂浪公室”。就是高麗百姓,也變成了樂浪百姓。
唐主之苛刻霸道,可見一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