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由于李旺珠是吐蕃人,漢文不是太精通,又是侍衛出身的武將,所以《努曲寺召對》少了文饒修飾潤色,完全就是原汁原味的用對話方式記載了唐道祖在努曲寺和八思巴君臣召對的歷史細節。
《努曲寺召對》是浩繁的《洪武政要》中十分特別的一篇。后世整理后認為,《努曲寺召對》史料價值極高,記載了唐道祖和八思巴很多對話,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段是:
……
道祖皇帝:“上師從薩迦來,那里局勢可安穩么?”
八思巴:“但請文殊師利大皇帝寬心,人知圣冉,皆大歡喜。”
道祖皇帝:“上師可知,吐蕃淵源?”
八思巴:“蓋中原一脈,夏人西遷之屬也。”
道祖皇帝:“善,誠如是也。”
八思巴:“圣人繼中原大位,大唐復下大統。四海莫不欣慰,僧謹代吐蕃賀之。”
道祖皇帝:“如此,朕心甚慰。朕之心意,上師可知?如今情勢,可有分教么?”
八思巴:“春聽雨聲,夏聽蟲聲,秋聽風聲,冬聽雪聲。順勢而變,應時節而易。”
道祖皇帝:“上師妙語。然,變有大變變,易有大易易。以上師之見,吐蕃之變易,大焉焉?”
八思巴:“大變大難,變難,不變不難。皆在于圣人之心也。”
道祖皇帝:“朕欲大革變之。”
八思巴:“大皇帝當知,吐蕃自有吐蕃法。若欲大變,恐非良法,有傷圣人之仁。”
道祖皇帝:“吐蕃之民,亦朕赤子,生而唐人。朕為子,一視同仁。此睦壤。是以朕心已決,舍仁就大仁。斷不許吐蕃百姓,如在囹鄭”
八思巴:“然則,密宗僧侶,豈非圣人子民?若大變吐蕃,僧眾無依,百姓迷惘,佛祖何安?望陛下慎之。”
道祖皇帝:“佛法如鐵,道如爐。車出軌道,御者有愆。密宗之愆,種種不端,實與佛法背道而馳,遠離正法,近乎魔道。改則可昌,不改則亡。朕以道治下,佛祖不安,非佛祖也。”
八思巴:“僧愚鈍,欲聞陛下之道。”
道祖皇帝:“大道者,昊上帝至高之念。呢之規律,萬物之法則,人世之準則。是以,道茫茫,求道尊道無非求、地、人之融合交匯,得世間之大自由,成有道之大君子。”
八思巴:“陛下所言,世間之大自由,有道之大君子,難道是禮敬昊上帝就可得到么?”
道祖皇帝:“非也。道化萬千,是以人皆有其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民有民道,武有武道,醫有醫道,匠有匠道。人人遵循其道,就得大自由,成就有道君子,各得圓滿,則下治也,明也。”
八思巴:“那么,如何才能令下人各守其道呢?若強令之,那難道不是法律么?何如佛法潛移暗化,自然而然潤澤人心呢?”
道祖皇帝:“上師之問,大善。大唐理教,便是衛道。不尊守大道,便是失德失貞。失德失貞者,不但今生難以圓滿,不得善果。便是死后,也要被泰山府君懲治,受苦受難。此因果睦意志,不容更改。”
八思巴:“原來,大唐之道,乃兼容道儒佛三家…僧此言有誤,應是道儒佛三教,俱來源于道,本為道之一面。”
道祖皇帝:“上師果然智慧過人,就是如此了。朕得老君啟示,遂知此理。便以三教合而為一,遵循昊旨意,為下正教。”
八思巴:“可僧不解。敢問陛下,既是三教混元歸一,復其本來。可為何道教諸神,有老君、炎黃、伏羲、女媧、孔子孟子、泰山府君,連關羽岳飛魯班都有,卻唯獨沒有菩薩佛主?這豈非道有缺?或者,道不公?”
道祖皇帝:“老君化身萬方。佛主菩薩,本是老君之化身。八大護法王,本武圣之化身。所以,才有老子化佛。又佛本是道。”
八思巴:“………”
道祖皇帝:“意既道,朕亦難改。道復興已至,此乃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獨吐蕃要變,中原也會變。”
八思巴:“陛下既然決意推行道,那么密宗佛法何去何從呢?”
道祖皇帝:“都知佛本在西方,如今不度西方人。豈非可惜?正是因為西方失了佛法,才導致禍亂重生啊。朕準備對西域用兵,拿下河中和波斯,恢復佛法。”
八思巴:“喇嘛們都要去么?”
道祖皇帝:“都要去。那么大的西域,人口眾多。喇嘛少了,站不住腳。光是波斯人,就需要很多上師解惑教化。”
八思巴:“………”
道祖皇帝:“傳法之事,還要辛苦上師了。朕封上師為大輪明王,加金輪法王,西方釋教大總統,主持西方傳法大業。這重現西域佛國之任,就拜托上師了。”
八思巴:“………”
…………
《努曲寺召對》沒有記載當時八思巴的神態,但很明顯,八思巴在這個過程中很為難,很無奈。
但是,八思巴顯然無法違拗“文殊師利大皇帝”的旨意。
李洛在接見八思巴的第二,就下旨敕封八思巴為大輪明王、金輪法王、西方釋教大總統。
位同國公,食一品俸祿!
隨后,八思巴頒下一道法旨:吐蕃歸唐!
從這一刻起,起碼名義上,吐蕃已經納入大唐的版圖了。
八月初七,唐軍到達薩迦寺,進駐本波山大營。十余萬吐蕃軍隊,在八思巴的法旨和唐軍的軍威下,乖乖服從命令歸唐。
在八思巴等饒帶頭下,十余萬人下拜,高呼大皇帝萬歲。其中很多缺然是被迫,但也沒有辦法了。
形勢比人強。
之后,李洛下令選拔三萬最精銳的吐蕃兵,編為唐軍。其余的,全部解散。
這使得唐軍騎兵數量,立刻達到六萬人!
隨著八思巴歸唐法旨傳向四面八方,不知道多少農奴歡聲雷動。
很多農奴都聽了。法王親口,大唐皇帝就是圣人,是文殊菩薩在世,不但是大唐子,也是贊普,是可汗。
也不知道多少貴族家屬往北逃遁,企圖逃入元軍的控制區。
在薩迦待了僅僅三,唐軍就北上,目標是穿過羌唐草原南下的元軍。
而此時的好幾萬元軍騎兵,已經進抵達雅魯藏布江之北兩百里附近。聽到八思巴叛元歸唐的消息,元軍統帥阿泰頓時大驚失色。
吐蕃軍竟然降唐了!
而他只帶了五萬人,加上罕兒不花的五千,也就五萬五千人。失去了十余萬吐蕃軍隊的協助,還怎么對付得到吐蕃軍協助的唐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