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首先,是梁國朝貢使。
“微臣大唐梁國朝貢使周綱,叩見高明光世…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微臣綱,代梁王殿下,伏請陛下圣安,祝我大唐國泰民安,千秋萬年!”
“梁國上朝廷黃金一萬兩、象牙百斤、安息香百斤、胡椒三百斤…”
皇帝的聲音猶如從云端傳來:“梁王可好?”
周綱恭敬萬分的回道:“回陛下話,梁王甚好,謝陛下垂憐。梁王殿下,明年元旦,敢請親自來長安入朝覲見?!?br>
“好?!崩盥逦⑽Ⅻc頭,“準梁王所請。起來,梁王也是朕之故人,倒是多年未見了?!?br>
接下來,宋國、衛國、理國朝貢使依次上殿朝賀,送上貢品。
殿內殿外的滿朝文武,看著內藩朝貢使恭恭敬敬的樣子,不禁都是與有榮焉。
之后,禮部尚書宣讀詔書:
“奉承運皇帝,詔曰:梁理宋衛四國,以大唐公爵之國,封藩海外,教化夷狄,光大諸夏,有功于朝……乃加梁王、理王、宋王、衛王為太保,特進光祿大夫,檢校司徒?!?br>
“謝陛下!”四大諸侯國朝貢使一起下拜謝恩。
太保是一品勛官、特進光祿大夫是一品散官、檢校司徒是一品贈銜。這三者都是很難得的,三者兼得就更難了。
就是大唐第一重臣的文祥,也只有太師勛官和太尉職官,而沒有特進散官和檢校贈官。
接下來,就是六個外藩使臣了。
內藩代表叫朝貢使,外藩代表叫使臣,稱呼都不同。
就是他們的自稱,也和內藩朝貢使不同。
“下國朱羅國使臣羅摩戈,拜見大唐皇帝陛下…”
自稱下國,而不是大唐某國。
朱羅國使臣按照之前的《洛陽和議》,奉獻了約定好的貢品。包括耕牛五萬頭,黃金一百希爾,名貴特產九種。
雅達瓦等國使臣也按照《洛陽和議》敬獻了禮單。
大唐又多了二三十萬頭耕牛。
這把不算,洪武五年《洛陽和議》約定的六國戰敗賠款,這次也交割兌現了。
六國王室忍著心痛,備齊了一萬希爾的黃金,十萬希爾的白銀,送到長安。五十萬石糧食,也越了南洋唐軍軍港。
禮部官員當殿代表皇帝下令,要求兵部釋放八萬多竺戰俘,完成大唐在《洛陽和議》中的承諾。
唐廷上下所有的官員都心中喜悅。
戶部驚喜大量的耕牛到手。
財部驚喜大量的賠款到賬,還有五十萬石糧食。
兵部喜的是,再也不用管戰俘了…
六國使臣都是高種姓白人,要他們心中沒有羞憤,那當然是絕無可能??墒敲鎸θ绱藦姶蟮拇筇?,為了生存,他們也只能伏低做,恭恭敬敬。
藩國朝賀的流程結束,就輪到政事堂的賀表了。
林必舉親自出列奏道:“太子太師、徐國公、政事堂中相臣林必舉,謹奏高明光世…皇帝陛下!”
“蓋洪武六年,我大唐開疆拓土,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遷都長安,臣謹代下臣民,為陛下賀……洪武六年,大唐治下各族百姓,凡一萬萬五千萬口,完稅一萬萬三千余萬。歷代開國,未有今日之盛哉!”
“佑華夏,爰有大唐。陛下承先唐之遺風,奮漢家之余烈,奉承運百戰創基,經緯地必有神助…揮斥萬鈞,吐息云動,猶以圣德哺育萬民,以圣道治理下,蔚然更新萬象,俯察而草木生,仰望而盛世降,千古偉業,嘆為觀止,莫能先也…”
“今我大唐,東極伊洲,西囊里海,南收千島,北括冰原。疆土茫茫,不辯牛馬,立霸業而開萬里王圖…版圖之大,江山之遠,教化之美,黎民之眾,遠邁前朝…悠悠春秋之為語,亦難書陛下豐功偉績也…”
林必舉慷慨激揚的完,就輪到軍師府文祥了。
文祥展表念道:“太師、魯國公、上柱國、軍師府東閣太尉臣文祥,謹奏高明光世…皇帝陛下!”
“洪武六年,王師西征,復北庭、安西,收波斯泰半、河中;收大漠、北海。我大唐兵鋒,武極八荒,操戈萬里…”
“今,百萬大軍兵強馬壯,士氣如虹,武道昌盛,布武于下,揚威于四海,六合之內,誰與爭鋒…”
“以此百戰精兵,唯王命是從。詔命一下,如臂指使,為王前驅,軍心如鐵,萬死不悔哉…”
接著御史大夫龔侃上賀表:“……神目如電,監察下,丑類無所遁形。洪武六年,三級銅簋接報三千六百余,查實三千一百余,懲辦官吏七百八十余,懲辦民間奸民兩千四百余,懲辦奸商五百余,懲辦軍警一百余。罰沒財產二十七萬余,獎勵二十五萬余。比之洪武五年,減少一半?!?br>
“可見我大唐吏治日益清明,官道有成,宦修蔚然之風,其勢日盛。而民間風氣,也正氣大興,教化燦然,立竿見影??v十品村正叛道失貞,亦能查而辦知,絕難幸免。即便鄉野奸民,也難逃理教之網,僥幸何易。”
“而理教衛道之士,遍布朝野,不計其數。城鄉之間,罔不肅然…自三代以來,吏治教化之美,莫過于今日矣…”
師府大師鄭思肖上賀表道:“……《大道論》、《道德經》重印六十萬冊,流傳下。洪武六年,道信士,占民近半,我道家正法,蔚為大觀。是以正本清源,而民智既開,壤始彰,德操穆穆,古風淳淳,可謂藏士于民也?!?br>
“洪武六年,下各州郡縣,新設道廟道觀八百七十余座,鄉村道社不可勝數。在籍道官五萬兩千余。減少佛寺六百余座,自愿還俗的僧人一萬兩千余。我大唐道如東升之日,而釋家夕陽西下,此消彼長,大勢所趨…”
四大一品衙門上完賀表之后,就是九部十三寺司的尚書和寺卿上賀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