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他當然也想這么干,可是在這里耗了這么久,損失了三千多寶貴的騎兵,讓他很是不甘心。 但是很明顯,蒙古騎兵的士氣,低落了不少。 忻都最終還是接受了哲札的建議。 于是,兩萬七八千蒙古騎兵立刻分為十幾隊,分散而出,開始了蒙古軍最拿手的破壞戰術。 而這段時間,軍更不好受。 整整在城下和蒙古騎兵對峙十,吃喝拉撒睡都在陣中,別提多難受了。雖然士氣尚存,但所有人都清楚,步兵不可能耗得過騎兵。 北條時宗此時已經憔悴不堪,一向有潔癖的他,已經十沒有沐浴了。 “主公,元寇騎兵分兵了,應該是四處破壞去了。”千葉真家第一時間就來稟報元軍動向。 “唉,時事多艱啊。京都朝廷被滅,元寇如今又踐踏關東,真是生死存亡之秋也。我等處境,比之武侯更要艱難十倍啊。”北條時宗神色疲憊的道。 千葉真家道:“那么,還要實行亂戰么?” 北條時宗擁著裘衣咳嗽幾聲,嘴角溢出一絲血跡,臉色更加蒼白了些,“元寇既然要破壞關東,那么,只能實施亂戰之策了。” 所謂亂戰之策,就是只留十萬兵馬守衛鐮倉城,其他所有兵馬全部分散成幾十股,每股萬人。這些萬人隊分兵駐防各地,防守城池和莊園,動員所有的百姓,抵抗元軍掠殺。 一處受到攻擊,附近幾處一起支援。 這是北條版的“全民戰爭”。能堅持多久北條時宗也沒底,但他沒有其他辦法對付來去如風的蒙古騎兵了。 等到蒙古軍隊分兵,鐮倉城外的國,也分為幾十股,四散而出。 前幾,蒙古軍隊處處得手,不知道有多少國百姓死于屠刀之下,被毀滅的村莊成百上千。蒙古軍隊所到之處,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殘酷的屠殺,在關東平原上到處上演。蒙古騎兵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李洛比起他們,完全就是個大善人。 不到十,上百萬國百姓被屠殺。很多人被屠刀殺的嚇破哩,也同時也有很多人在悲憤中拿起簡陋的武器,組成民間抗元義軍,和蒙古大兵干起來了。 就像中原一樣,投降認四渣男當然有,可是敢于反抗的男子漢也大有人在。 在幕府前期的苦心布置下,一時間整個關東大地義軍蜂起,幾十萬國青壯紛紛加入抗元洪流,而且越來越多。 隨著軍主力分散到各地,義軍們頓時有了中間力量,兩相整合之下,國民間抗元力量大漲。 這就是北條時宗的“亂戰”計劃。可以想象,這種戰略就是把雙刃劍,一旦啟動,哪怕元軍被趕走,全國也會軍閥四起,國會提前進入戰國時代,北條氏的中央權威將不復存在。 而被武裝起來的大量農民,很可能會成為漫大火,將豪族們的富貴燒成灰燼。 但是,北條時宗只能飲鴆止渴,他沒有辦法了。 其實,無論是國還是元廷,都被李洛帶偏了節奏。 元廷通過李洛的奏章,認為國不會輕易投降,只能徹底征服,也能被征服。同時李洛又讓幕府認為,元廷一定會徹底滅掉自己,只能抵抗到底,無法妥協。 可實際上,在李洛占領九州島后,國和元廷其實完全可以談判,爭取到高麗這樣的附屬國地位,還是可能的。 可惜被李洛一頓作,喪失了談判的最佳時機。 到了十一月底,蒙古軍各分隊的處境越來越艱難了,因為到處都有抗元勢力。蒙古軍隊每個分隊只有兩千騎,可要面對十倍以上的義軍,已經無法隨心所了。 殘酷的屠殺仍舊在繼續,可是抗元義軍無處不在,同仇敵愾之下,滿懷國恨家仇的國百姓,讓蒙古軍隊完全陷入了泥潭。驕狂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兵,終于開始了減員。無論是搶掠還是屠殺,都沒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在被屠殺了大量百姓后,北條時宗終于成功的用海量的人命耗住了元軍。 抗元義軍殺不勝殺,剿不勝剿,讓忻都等蒙古將領頭疼無比。 狂怒的忻都,無奈之下只能下令各分隊集合起來,然后再次率領兩萬多騎兵開到鐮倉城,讓投降的國百姓當炮灰攻城。 可是一連冒著大雪打了兩,上萬國炮灰幾乎死光了,也沒打下鐮倉城,只是填平了護城河而已。 十一月三十,徒勞無功的蒙古軍隊只好放棄攻打鐮倉城, 聽到元寇退兵的消息,北條時宗正在甘繩邸的園林中賞雪觀梅。 “主公,元寇退兵了。”家令平賴綱道。 臉色蒼白、病骨支離的北條時宗,扶著一個侍女的肩膀,幽幽看著大雪中含苞待放的紅梅,突然猛地捂嘴咳嗽起來,等拿下手帕,手帕上赫然一片刺目的殷紅。 “主公……”平賴綱淚目道,“還請多多珍重啊。” 北條時宗伸出修長枯瘦的手指,撫摸一朵紅梅,有心摘下,但終究沒有忍心摘。梅花映在他漆黑的細長眸子,猶如兩團火焰。 “吾命不久矣,焉能不知。”北條時宗伸出手接了一片雪花,笑容脆弱的如同青花瓷。“大事未盡,出師未捷,吾很不甘呢。” 平賴綱等人聽了,忍不住跪在雪地,“主公萬萬珍重,拜托了。” 北條時宗憂勞成疾,藥石無效,他們也沒有辦法,就是八百萬神靈和大德高僧,也無法挽救北條時宗每況愈下的體。 “阿彌陀佛,人生自有長短,世上終有因果。下睿智,該了卻時便了卻,舊緣盡時新緣結。” 隨著一個清朗蒼老的聲音,一個灰衣老僧從梅林后轉出。 “師尊,弟子舊緣將盡,可心中不忘,執念深種心田,該當如何呢?”北條時宗合什問道。 這個老僧,當然就是他的老師大休正念了。 大休正念是宋人,當年和蘭溪禪師一起東渡國。蘭溪禪師圓寂后,他就是國宋僧之首,極得北條時宗信重。 “下心中執念,自當也隨塵緣盡,又如何深種心田呢?回歸太虛之,往生極樂之時,此乃脫離苦海之無上歡喜,何來前世執念呢。” “此念非我念,與我何加焉?此世只種此世因,不可強求今世果。一燈既滅,一燈既明。乃終有明,是以長明。”大休正念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