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四月中旬,醞釀已久的新政出臺。先是楊青雀奏請許女子考試,被家中女子影響的官員將領,終于有人附和楊青雀。雖然林必舉等文官仍不贊同,可再也不敢明確反對了。 崔秀寧并沒有林必舉想象的那么激進。最新規定,女子可參加考試,但單獨設立女科,不與男子同考。另外,給女子提供的職位,限制也很大。 只有織造,醫務,信訪,民政,警堂,銀行,監獄,匠造等職能部門的少數崗位,才錄用女子。 而縣衙,郡衙這樣最正式的官衙,暫時女子無法擔任其中的任何崗位。 甚至,就是新設立的鄉公所,村公所,除了一名監管生育,打擊溺嬰的司婦使之外,其他諸如鄉正村正,女子也不能擔任。 事實上,新政內容最令人矚目的,還不是開設女科的事,而是“官吏一體”和“鄉村公所”。 移民們都記得,大宋朝的時候,官就是官,吏就是吏,涇渭分明。像縣衙的司房,捕頭等。甚至衙役之類,連吏都不是。 而什么里正,保正這些鄉村主管,也不是官,純粹是宗族推選出來的。 可是如今,所有的吏員,竟然全部算是官,升遷之路全部打通。為此,曹魏時的九品制度,被改成了十品制度,多了一個“十品”。 鄉村,更是設置了鄉村公所。 新政中,一千戶到兩千戶設立一鄉公所,置鄉正一員正九品,鄉丞一員從九品,司婦使一人,正十品,治安使一人,正十品。 鄉公所只有四個官員,卻協助縣衙征稅治理,保境安民。但還不是最的官衙,最的官衙是村公所。 一百戶到兩百戶設立一個村公所,置村正一人正十品,治安使一人從十品,司婦使一人從十品。司婦使是監管生育,打擊溺嬰的女官,所以必須已婚已育的女子擔任。 俸祿方面,最低的從十品,每季度四兩,能養活一家幾口人,到了正九品的鄉正,每季度八兩,已經能讓幾口人過的比較豐裕了。 李洛新政的厲害之一,就是打破了“皇權不下鄉”,通過設置鄉村公所,徹底讓君權掌控了基層。 漢朝之后的鄉村之長,并不是朝廷委任的官員,而是地方宗族和鄉紳勢力的代表。所以,往往鄉村之長,也是族長,地主。 這使得鄉村之長為了宗族和地方利益,往往挾裹“民意”和縣衙對抗,甚至多次出現鄉村之長消極征稅,抗稅,帶領百姓驅逐衙役的事件。 這極大的損害了國家的動員力,以及政令的執行度。無法有效掌控基層,讓看似強大的帝國,成了泥足巨人,再也難以具備秦漢那樣的動員力。 李洛等于是將官吏打包變成后世的公務員,俸祿全部走國家財政。 那么,李洛和崔秀寧的做法,會不會讓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呢?非也。 以宋朝為例,雖然一個縣的官員只有幾個人,看似很少。但不算官員的皂隸等吏,都是要吃飯的。怎么辦?截留稅款,勒索民,額外征稅。 各級官員為了養活屬員,就有借口貪墨公款,招權納賄,導致吏治更加敗壞。 結果,得利的官吏,是宗族勢力,被損害的反而是國家和百姓。 以元朝目前的人口在計算,倘若實行李洛的新政,全國會多出三十萬的基層官員,每年多支出七八百萬兩俸祿,看似增加了財政負擔。 可如此一來,吏治會更好,政令更通達,中央稅收更多,國家動員力更強,政權更穩固。 簡直太值了。 那么,這么好的事,歷代不缺有識之士,難道真的看不到么?也不是。很多官員看到了,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不會提。就算皇帝推行,他們也會反對。 很簡單,物以稀為貴嘛。倘若官員數量稀少,那么他們的官位才更加寶貴,更有撈錢的法子。倘若廣大吏員都變成了官,他們的優越感就大打折扣了。 果然,新的政令草案一公布,唐國文官們下意識就要“勸諫”,理由是吏乃濁流,自古為吏者,猾市儈,唯利是圖,怎可為官? 可是,崔秀寧緊接著公布了唐侯李洛的“令旨”,頓時讓文官們閉上了嘴。 這份“令旨”十分嚴厲,警告意味十足: “海東諸卿,以衛道自命,嘵嘵新政,動輒陳法,不知周命維新?不知秦變周法?不知宋易唐制?古來豈有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之理?” “爾有公心,雖錯不罪。是公是私,爾等自知。我唐新創,臨民短,怎可老氣橫秋,暮氣沉沉,不思銳意革新之道,而蹈亡宋之覆轍?此時不變,來何難!” “吾之君命,謀國謀民,致力圖強,非為李氏一家一姓之私利,亦非思慮不周之亂命,所圖之大,布局之遠,恐非爾等盡知。爾等遵命照辦即可,夫復何言。倘若輕諫,則公心許與不許,當在兩可之間……” 這道令旨重重敲打了文官,白了就是,你們別嗶嗶,你們懂什么,老老實實聽命就是。要是再動不動進諫勸阻,那到底算不算公心,就是我了算。 林必舉等文官看到李洛的令旨,無不出了一聲冷汗。他們原本以為,君侯和夫人都是很好話的人,應該會察納雅言,是仁宗一般的君主,想不到并不是那么好話啊。 但是,李洛和崔秀寧都沒有想過撤掉林必舉。林必舉不過是以宋朝名相標榜,在這個時代,并無不妥之處,只是跟不上兩饒思維罷了。 這兩年,林必舉兢兢業業做了很多事,也是能干的,基本上把政事管理的井井有條。只要他以后不要保守,還是能用的。 所以,在經過李洛的嚴詞敲打后,崔秀寧又派人給林家送了十斤魚翅,以示安撫。 如此一來,新政就轟轟烈烈開始了。 除了增加女科考試,官吏一體,設立鄉村公所外,新政出臺的東西越來越多。 四月十八,崔秀寧下詔設立三級學堂,取代宋朝的私塾和書院。并規定,每個村設立村學堂一所,凡是五歲以上十歲以下的孩童,無論男女,必須進學。 村學堂暫設教師一人,學制五年,主要教授百家姓,千字文,農歷,以及還未編寫的《華夏簡史》,《華夏地理》,《算術》。 每鄉設立鄉學堂一所,學制三年。淺學經史子集和六藝。六藝中的數,騎,為必學。考試不及格的,不予畢業。 各縣設立縣學堂一所。考試入學,學制三年,教授經史子集和六藝,騎由軍士教授。畢業成績優秀的,授予秀才功名。 秀才可以參加科舉,參加武官考試。通過科舉的,授予文士;通過武官考試的,授予華夏武士。另外規定,軍中具有銳士以上軍銜的,也授予華夏武士稱號。 無論文士還是華夏武士,統稱為“士”。 士,就是唐國的統治中堅。但士也要繳納賦稅。 四月下旬,又出臺一項不算新的新政內容:建立道廟。 始祖廟祭祀炎黃,老君廟祭祀老君。文廟祭祀孔子和孟子,武廟祭祀關羽和岳飛。合稱道家四廟,屬于官廟。四廟之中,始祖廟為首。 這本不新鮮,可新鮮的是,規定晾官等級以及儀式。 道官根據廟宇大和職務,分為師,道長,道師,道子四等。道官必須由“士”來出任,其中武廟還必須由華夏武士出任道官。 當然,唐國現在不可能有道官,但先設置好,總歸沒有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