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再說,你是不是不常在縣學,大多是靠自己在家自習,還月月霸居榜首,除了過目不忘,還能缺少悟性不成。 請試想一下,如此天賦異稟的小三元,還不缺后天資源,師長不期盼他六元及第,還將希望寄托于何人? 再說,不是南北科舉應試學子,等過秋闈一關,到春闈開始不是自來以北地的科舉應試學子占據天然優勢? 身為北地直隸學子,若是能拿到秋闈榜首,成為解元,不說到殿試時,就是春闈都不可能太低。 最典型的例子。 請看趙大人。 不說趙大人當年春闈中了什么名次,就說殿試吧,為了平衡南北考生人數,趙大人不就中了二甲第二名。 該說不說的。 真要考策問? 論殿試時考生要圍繞皇帝擬定的時政題目撰寫對策的能力,趙大人是很優秀,但和人才輩出的江南考生比起來? 第五名還是有水分的。 不信? 可以核對一下那一年前三甲和二甲前十名的原籍皆為何方人士,以南北為分,那一年前十三名的人數,恰是六比四。 而趙大人,想來春闈的時候應該名次不是很高,反正前十名是不可能的,不然不會只聽人說趙大人殿試第五名。 估計也就在殿試時,他在北地考生中成績比較亮眼,再有到底是王大儒收的弟子,故而被皇帝點了殿試第五名。 這個名次,就和錢師伯當年殿試被先皇點了第五名差不多一個意義。 當年的瑞王爺在先帝心里的地位,應該就和王大儒的地位差不了多少,屬于想打壓,又怕兔子急了會咬人的那種。 他們王氏家族,不管是不是曾經的世家瑯琊王氏嫡系一脈,能自大梁建國以來世代有人為官,還是有底蘊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