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愛德華三世號稱八千士兵,約翰卻號稱有二萬五。 看起來愛德華三世在人數上的劣勢之大。 可問題在于,愛德華三世說自己有八千人,那他身邊確實有八千人。 約翰說自己有二萬五人,可不代表他那個時候身邊的人會有這么多。 愛德華三世是直接帶著這么多人踏上法軍的領地。 約翰召集部隊,法貴們紛紛表示自己會參加,不管再怎么不想參加,也會報個名。 這種守衛國家領土戰役,沒人會不帶腦子拒絕征召。 接受召集,自然會說自己要帶多少人上戰場,好給國王約翰統計人數兵力,并安排合適的指揮官。 而二萬五,恰好就是統計上來的數目。 召集軍隊是要時間的。 但歷史上和王室背心離德的法貴們,不少人在那個時期,都跟英王有不清不楚的拉扯。 不少人內地里早已倒戈,巴不得約翰倒臺。 所以趕往戰場集合的部隊,有是有,但并不多,很多有小心思的貴族,都在找各種理由拖延時間。 徐思靈相信,這才是約翰為什么愿意好聲好氣的跟愛德華三世談判的原因。 不然以約翰在歷史上,沒被親人束縛的性子,早已劍刃騎臉,帶著二萬五人沖破愛德華三世的褲襠,怒草愛德華三世的屁股。 和約翰接觸的徐思靈很清楚,約翰是個標準騎士精神信仰的國王。 為人善良大方正義,除了偏激執拗外,沒什么缺點。 而標準的騎士,代表著他的作戰能力不容小覷。 和約翰接觸過的徐思靈,更是深有體會。 約翰的軍事能力絕對遠超腓力六世那頭豬,更不會比愛德華三世差。 約翰真有二萬五士兵在身邊,飛龍騎臉不是夢。 而約翰沒飛龍騎臉,還好聲好氣談判,甚至有想法接受百人騎士決斗,那原因只有一個。 那就是他沒有二萬五士兵。 甚至可能更少。 統計有這么多,但是到場并沒有這么多。 隨后的結局自然眾所周知。 忍耐不下去的約翰,帶領部隊接二連三的戰斗,最后不幸被捕。 法貴害人啊。 不過也是腓力六世的鍋。 不是腓力六世甩下的爛攤子,導致笨笨憨憨的好兒子約翰,根本不會處理這種事情,約翰最信任的賢內助妻子博內,還因為布蘭奇的緣故而死。 沒有任何人阻攔得了約翰,那身邊任何人的建議,都進不到他的耳朵。 腓力六世的爛攤子,最終歷史上,砸在了軍事能力極高的兒子腦袋上。 而地獄笑話的是。 腓力六世的爛攤子和約翰的爛攤子,又蓋中蓋,雙倍疊加在一起,砸在查理的腦袋上。 可以說在甩爛攤子這事情上,腓力六世和約翰不愧是父子,坑兒子的本事,都不少,還好查理撐得住,還合理的改變了英法百年戰爭的戰局。 無奈查理英年早逝,不像腓力六世這老家伙活這么久。 而克雷西戰役,腓力六世之所以會輸,主要是因為野外對壘戰打成了攻堅戰。 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萬人從樸茨茅斯出發,渡海侵入法國諾曼底,而后揮軍東進,沿途燒殺劫掠,直趨巴黎城郊。 英軍北渡塞納河和索姆河,在阿布維爾以北,,準備與前來阻擊的腓力六世三萬余法軍作戰。 那時候,腓力六世剛成王沒多久,法貴們在那個階段,是無比支持和信任腓力六世的,對于給腓力六世的幫助,自不會差。 法軍兵多將廣,法貴們基本把能掏的都掏了,因為是狙擊攔截,以騎兵為主,弓弩手較少。 而恰好,騎兵不便于在克雷西村,附近高地的密林峽谷中作戰。 英軍以步兵為主,弓箭手多,利用有利地形殲滅敵人。 那場戰役打得很慘烈,英格蘭長弓手起了關鍵作用。 愣是接連打退了法軍的十五次沖鋒。 這可是十五次沖鋒啊。 要知道約翰的普瓦捷戰役,別說沖鋒十五次,剛沖鋒三次,貴族部隊的士氣就臨近崩潰。 氣不過的約翰親自上陣沖鋒,而后戰敗貴族四散逃竄,沒人保護的約翰被此被捆成頭豬。 反正克雷西戰役,法軍傷亡慘重,洛林公爵和各種伯爵戰死,死掉的法國子爵、男爵更是數不清。 拉雅家族的男人,就是在此戰死光光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