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景云采訪時定下每隔三天踢館,為的就是能在與霍殿閣決戰(zhàn)前將八極拳提升到圓滿。 等他八極拳圓滿。 到那時候,就算神槍李書文當面,張景云也不見得會怕,更何況是李書文的徒弟霍殿閣。 ……… 第二擂是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館主姓于名辛海。 于辛海扎根津門武行已經十余年,但奇怪的是,他武館里的弟子竟然只有不到十個人。 雖說螳螂拳名氣沒有形意、太極、八卦等流派大,但這是津門,民國兩大武學圣地之一。 北津門,南佛山。 這幾個學員怎么養(yǎng)活武館? 其實就算名門大派學員也不算多,哪怕是代表津門武行的十九家武館平均下來一所也就二十來個學員。 津門武館所在這條街,寸土寸金,只靠收學費根本無法維持,因為武館最重要的不是學員,是師父。 自民國初年,政府提倡武風以來,武術只促成了武俠小說的熱潮,對大眾的改變甚小。 大眾要填飽肚子,沒錢吃喝玩樂,更沒時間練武,全靠官員和商人來捐款養(yǎng)住有名的師父。 名師越多,便越繁榮。 甚至即使沒有多少學員。 津門武行也曾多次組織名師南下,努力擴大聲勢,組織了七虎下江南以及九龍降羊城等活動。 結果還是沒多少學員。 大造聲勢,造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虛名,但始終沒有人能指出來。 虛名的意義何在? 北方官員們提倡武風已有二十年,這是個持續(xù)的事物,不論虛實,總有人不斷投入。 直到津門來了個有真本事的人物,有人怕了,他們擔心這個有真本事的人會砸他們的飯碗。 甚至是揭穿虛名的真相。 張景云覺得自己越來越懂武行了,丁鳳梧曾說過一句話,津門武行在他的眼里就是一株大點的柿子樹。 現(xiàn)在他也這么覺得。 言歸正傳。 張景云雖然底氣十足。 但其實螳螂拳的實戰(zhàn)能力并不低,螳螂拳的刁手、秘肘,都是能傷人性命的殺招。 尤其是館主于辛海。 在津門武行,外號“鐵秘肘”。 于辛海的秘肘有肘裂磚石的威力,他施展過幾次,后來慢慢就有了鐵秘肘的外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