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腦子發熱的馮寶-《神都錦繡》
第(1/3)頁
傳世名句的風采,那絕對不是可以輕易想象出來的。有好事者,第一時間里將謝巖和馮寶所接的詩句傳了出去,僅盞茶功夫,官衙內所有人都知道了。
官衙里接受宴請的人,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官吏,一類是“長安”和“洛陽”的各豪門世家子弟。
他們之中,粗通文墨者僅能分辯出好壞,倘若再問,便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但是聽在以舞文弄墨擅長的文士耳中,可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尤其是傳進諸如盧照鄰等自詡“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人耳中時,他們集體沉默了。
別說謝巖的“月如無恨月長圓”,就是馮寶的那一句,他們也自愧不如。
幸好,留給他們感慨的時間不多,整個宴請活動,大約在半個時辰以后全部結束。所有人等,不論是騎馬、坐車亦或是步行,陸續上路,前往“洛陽云鳳樓”。
今天的“洛陽”,處于一個“半夜禁”狀態,為何說是“半夜禁”呢?那是因為城門沒開,城內有一半坊市是不設禁的,這是“留守府”和“府衙”方面共同商量的結果。
之所以弄成“半夜禁”,也是考慮到“夜禁”制度為朝廷國策,不可以輕易更改,好歹搞個一半,也算是糊弄糊弄朝廷吧,反正只要不出事,基本也不會有人管。
當然,為了防止上一次出現的意外情況,整個城里部署了數千衙役和軍卒,尤其是有“夜禁”的坊市,每個坊門口,都有不少于五十名的軍卒,其余不設禁的坊市里,每個坊市安排三百軍卒巡邏,同時大批衙役上街,隨時處理各種糾紛,或突發事件,甚至連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提前做了許多預備工作,至少做到,如果發生,心中不慌。這也是高長史借鑒了“衛崗鄉”在防災一事上的做法。
充足的人手加上充分的準備,能夠最大可能防止意外出現,應該說,不出事才是正常,真要出了什么事也不怕,畢竟,一切盡在“預案”里,做好執行就好了。
“云鳳樓”里的風花雪月,對謝巖來說并無吸引力,加上“洛陽留守”及“洛陽府尹”直接打道回府,身為“詩酒風流花會”的發起人,謝巖僅需要宣布一下“正式開始”即可,余下事宜交給馮寶就可以了,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要親自去辦,那就是和盧照鄰一起,共同閱看“窮書生”們提交的詩文。
來大唐的日子不短了,謝巖古文造詣提升很快,叫他寫可能還是一件勉為其難的事,但是看,幾乎沒有太大問題,即便如此,他去閱看詩文,純屬做做樣子,主要評判者依然是盧照鄰,謝巖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和前來提交詩文的人聊天、說話,他非常想在今晚的文人之中,再發現幾名適合當先生的人選。
“詩酒風流花會”在今晚之前,經過“長安”和“洛陽”兩地,長達一個多月選拔賽的宣傳,已經傳遍整個關中地區和河南道各州縣,因此,今晚文人之中,有不少于兩百人,來自上述地方。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此時唐朝的“科舉”并不像后來的宋朝、明朝那樣,純粹依靠才學,實際上,它更加類似于“考試”加“推薦”,如果沒有“舉薦人”,先不說能不能考得上,就算考上了,最多只是成為備選官員,能夠弄個散官一類無實權的官職,而當上真正握有權力的職事官,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運氣特別好,能得到皇帝賞識。所以,唐朝的文人普遍采取的做法是“投卷”,也就是將自己寫的好文章遞交給有權有勢的官員或者豪門,以期望能夠得到他們的“舉薦”,從而踏足官場。正因為這樣,今晚的“云鳳樓”才會出現很多來自其他地方的文人,他們中,很多人的目的是除了一睹美艷姑娘們的姿容外,也想趁著官員、世家、豪門云集的時候,以詩文得以“投卷”成功,如此當是一舉兩得。
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有出入。
文人們的詩文到了謝巖那里,好的他留下了,差的直接就被束之高閣,根本就落不到其他人手里。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州区|
威信县|
北宁市|
富蕴县|
顺昌县|
石渠县|
白河县|
精河县|
九台市|
石门县|
赞皇县|
金秀|
启东市|
马鞍山市|
曲松县|
大荔县|
叙永县|
沙坪坝区|
曲周县|
阜新市|
同心县|
福贡县|
潢川县|
连江县|
乌恰县|
广宁县|
林芝县|
丹阳市|
靖江市|
莫力|
梁河县|
韶山市|
龙游县|
梨树县|
弥勒县|
启东市|
罗甸县|
化州市|
赤城县|
江山市|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