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借糧(六)-《神都錦繡》
第(1/3)頁
套用一句很出名的話,“寧安寨”那就是“歷史遺留問題”。
從齊云生的話里馮寶得知,“流求”實際上并不是他記憶當中的“琉球群島”,而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囊括整個東南外海大部分島嶼。前隋水師征討不臣之地,卻是后世的“臺灣島”。
隋軍抓獲近六千人帶回,其中過半被梟首示眾,余下的則安置在海邊,由一名校尉率五百軍卒看管,主要充當維護大隋水師船只以及物資轉運中的苦力,而安置地,就是“寧安寨”。
由于大唐承隋制,所以對于“寧安寨”的使用,基本不變。
然而,大唐初建時,國力羸弱,加上“突厥”威脅太大,致使整個王朝的軍事重心都在北方,以至于“水師”基本快要被遺忘了。
“大唐水師”的急劇萎縮和衰弱,帶來一個直接后果,那就是依靠“水師”謀生的“寧安寨”,沒了收入,再加上那里的人,大多是海外蠻夷,無法分得土地,所以生活極其艱難。
當時的“泉州刺史”為人宅心仁厚,不忍見那么多人生活凄苦,便主動撤離官軍,并給了“寧安寨”十條船,讓他們去海上討生活。
“寧安寨”里,此刻人數不過千余,且近九成為老弱婦孺,能夠出海者,不足百人。但是,在他們中間,有一個人的兄長,活著時曾經給隋軍校尉當過馬夫,并且在無意中得知——“安南”一帶,糧食多。
于是,為了“活命”,寨子里能出海的人聚集起來,駕船南下,沿著大陸海岸線而行,歷經千辛萬苦抵達“安南”之地,并且成功帶回糧食。
第一次出海,不僅帶回糧食,更重要是摸清楚海上航線,有了這個基礎,再去的時候,船只和人數都遠勝過初次,采購回來的糧食數量龐大,除了寨子里正常消耗,還有結余。
如此,他們既解決了自身的生存問題,也發現了一條財路——販運糧食。
“泉州”一帶,歷來糧食產量不高,庫存糧食極少,所以每逢災害,都會出現餓死人的現象,故而當聽說“寧安寨”可以從遙遠的“安南”能夠弄到糧食,當時的刺史即作出了一個決定,讓“寧安寨”專門負責運糧和存糧,畢竟寨子里原先就有隋軍的糧庫可以利用。
由于“海上運糧”的風險很大,加上采購本身也需要錢財,所以就把商船入港的收費權力給了“寧安寨”,以此收入沖抵整個運糧活動的開支。
應該說,在當時,這項做法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泉州府”時不時出現的糧食危機,算得上是一個“善政”。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此做法的弊端日漸顯露,且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隨著寨子有錢有糧,人口出現了增長,既有新生的,也有投奔的流民和不知道從哪里來的化外之民,人多了,當然能夠擴充船隊,運來更多糧食,本來是好事,但是很快,官府就發現,他們除了運糧,似乎還開始當起“海客”;其二,因為“海客”行商利潤更大,所以慢慢的,運糧活動逐漸縮減,僅僅維持在一個相對固定的范圍內,庫存大體只能供應“泉州府”十天左右,即便官府提出要求,他們也以各種理由推諉;其三,有人、有錢、有糧之后,“寧安寨”自發形成了組織,而有了組織,他們開始漸漸有了抗拒官府的心思,特別是三年前,老寨主死后,新寨主更是以寨子里人多為借口減少提供糧食,結果導致遇到災害時,官府沒有足夠糧食,不得不向他們“借糧”,“有借”當然“有還”,官府還不出糧食,只能提供其他物資,而他們用這些物資,販賣到海外,獲得了巨額收益。若只是掙錢,倒也罷了,關鍵是他們意識到,在“災害”降臨時,糧食問題是官府的命門,所以他們要價越來越高,胃口也越來越大了。
“如此刁民,官府何不直接收回一切權力?”馮寶聽到此處,實在忍不住插了一句。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山县|
天气|
晋城|
延吉市|
九龙坡区|
乌鲁木齐县|
长汀县|
龙陵县|
曲水县|
鄯善县|
土默特左旗|
治县。|
江油市|
金川县|
小金县|
河源市|
钦州市|
梓潼县|
泗水县|
章丘市|
宜都市|
永城市|
舞钢市|
许昌县|
贺州市|
凤阳县|
龙门县|
瑞昌市|
杨浦区|
名山县|
明水县|
甘洛县|
厦门市|
长岛县|
邢台市|
南雄市|
涿鹿县|
卫辉市|
甘孜县|
鸡西市|
古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