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禪讓-《大荒蠻神》
第(2/3)頁
但四宗是以梧山為核心進行擰合,還是以千劍宗為核心擰合,他們是無所謂,但下面的弟子,以及其他有心想加入四宗的西北域散修,心態則是不一樣的。
紀烈元丹境已經圓滿,就差十數二十年的火候,就能正式步入法相境。
而他此時就算沒有晉入法相境,以一柄大逍遙劍,戰力之強,都未必不在赤松子、蒼牙子等人之下。
紀烈此時才一百五十歲都不到,諸宗都視他為西北域千年來最有希望晉入天人境的一人。
就憑借這樣的聲望,紀烈在西北域就能一呼百應,與元武侯姜矍分庭抗禮。
照云洲千萬年來約定俗成的規矩,陳尋他若無意世俗權柄,那滄瀾的世俗權柄,就理應由四宗第一人紀烈的子嗣繼承。
故而四宗推紀烈之子紀東澤接替陳尋繼任滄瀾侯,四宗的弟子都會心服口服,更有利于將四宗的力量擰合到一起。
此外,紀東澤在修煉上天資有限,但恰恰修煉天資有限,之后百年他更能將所的精力都用在世俗事務上。
三千萬蠻荒族人,要從梧山南麓遷往涂山西北麓定居,支撐四宗防線上人與物資的巨量消耗;必然要有一人,能得到四宗的共同認可,還要徹底犧牲個人的修行,才有精力處理如此繁雜的世俗事務。
陳尋的威望主要集中在蠻荒族人之中,但蠻荒族人里卻又缺乏修為高深、戰力強悍的修士。
未來西北域的局勢真要像他們所預測那般,潰敗之勢一發不可收拾,西北域不知道會有多少宗門會遭遇亡宗滅門之禍,到時候也只有紀烈有威望,能讓西北域諸宗流離失所的修士,聚集到北嶺來,加強四宗及滄瀾侯府的力量。
虛元殿的秘密不能公開,而陳尋在晉入法相境之前,是沒有這個聲望的。
從來都沒有元丹真人率弟子投靠天元修士的道理。
見谷問天、赤松子、胡太炎、趙承恩都贊同陳尋的意見,紀烈也不再推辭,而當下繼任滄瀾侯之位,絕對是個苦差事。
*********************
四宗共立滄瀾侯。
除了神宵浩然宗、千劍宗、蒙山宗、梧山四家宗門,像釘子一樣扎在防線上外,四宗還將在滄瀾侯府的基礎上,以趙承恩、蘇守思、谷承卓、鐵心桐、古劍鋒等人設八柱將軍,從四宗挑選千名有統御將卒才能的還境胎弟子,與十萬蠻武混編,正式組建滄瀾軍。
十萬蠻武,看上去戰力相當可觀,實際上拉進戰場,都未必能抵擋十萬頭低級魔物的瘋狂進攻。
但倘若能有千名還境胎修士編入,十萬蠻武的戰力就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有極為可觀的提升。
同時還將以四宗的名義,招攬西北域散修加入滄瀾侯府。
蒙山宗在天柱峰西北五百里外的四峰聚首的一處雄嶺重建山門。
四峰匯聚,百里方圓內共有九處靈脈,這種地形極利防御,除谷問天除率九名天元、三百還胎境弟子外,谷承卓還再率一萬蠻武協守。
千劍宗這數十年,亦有五名弟子修成靈元,晉入天元境,在焰霞嶺北面六百里外的一處河谷盆地重建山門。
陳尋用虛元珠,將千劍宗的祖師石像,遷移到焰霞山北面的新山門。
四宗同時也在千劍宗山門以北,重建滄瀾城、滄瀾侯府。
紀東澤晉入還胎境后期,才洗煉出八條靈脈。
云洲所有的修靈玄訣,都需要經九條以上的靈脈才能運轉,紀東澤年紀雖輕,才三十多歲,卻無望晉入天元。
紀東澤擔心他個人聲望低微,難以承受滄瀾侯之重任,百般推脫,但陳尋、谷問天、赤松子、胡太炎、趙承恩都認定了他,他也只能趕鴨子上架,將這個苦差子承擔下來。
在天柱峰行過禪讓之禮后,紀東澤就匆匆隨陳尋趕往梧山接掌滄瀾侯的權柄。
陳尋摞挑子不干了,要將滄瀾侯的爵位禪讓給紀烈之子紀東澤,當前形勢之下,策天府那邊也只能先捏鼻子認了。
此外,陳尋還主張在滄瀾侯府之下,設立滄瀾學宮,負責從數千萬蠻荒族人招收有修煉資質的少年,進行修煉基礎的培養;包括此時在梧山匯聚的兩萬滄瀾學宮弟子,統統轉移到滄瀾新城安置。
待學宮弟子修煉到真陽境后期,再視其劍修、道修或器修的資質,送入四宗進行更深層次的修行。
而弟子修煉有成,有望往更高層次修行的,再繼續留在宗門修行,其余都編入滄瀾府侯、滄瀾軍中。
這樣就能讓四宗從世俗事務徹底解脫出來。
千劍宗山門與滄瀾城新建之地,靈脈匯聚之奇形,都比蒼龍脊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大量的人與物資,都往滄瀾新城聚集,而滄瀾新城在地形上又較為突出,防御的形勢極其險惡。
倘若西北域都護軍的防線崩潰,僅憑千劍宗的山門防御,難以抵擋數以十萬計魔物的侵入。
除蘇守思、鐵心桐率統御四萬蠻武,進駐滄瀾城新址外,四宗還擠出兩百還胎境修士、十輛玄雷戰車編入滄瀾侯府。
周陽率百余煉器師、千余夔龍閣弟子,編入滄瀾侯府,專門負責礦脈的開采以及低級玄兵靈甲、青焰蓮箭的煉制。
蘇靈音、千蘭、蘇棠等人,這些年在千劍宗修劍皆有成,蘇靈音已成功晉入天元境。
千蘭也修成神識,差一步就能修成靈元,而她通靈劍心的血脈天賦,猶其適合劍修,她則正式拜入紀烈門下,改修大逍遙劍訣。
蘇棠與常曦暫時都留在千劍宗,協守滄瀾新城。
蘇靈音與左青木六十年前,就互生情愫,但此前兩人修為、地位相差懸殊,數十年來離多聚少。
蘇氏早就分崩離析,蘇靈音這次正式隨陳尋加入梧山,實也是為了與左青木相聚。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源县|
涪陵区|
博野县|
石泉县|
凌源市|
梁山县|
永兴县|
孝昌县|
沂水县|
务川|
洪雅县|
集安市|
山东|
榕江县|
枞阳县|
揭西县|
历史|
汕头市|
靖州|
崇信县|
遂宁市|
西青区|
乐安县|
花垣县|
浦北县|
洛浦县|
南投市|
大同县|
长岭县|
周宁县|
石渠县|
佛教|
屯门区|
广宗县|
郴州市|
乐至县|
贵德县|
汶川县|
邵阳市|
颍上县|
吉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