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大明這頭東方巨龍從酣睡中蘇醒,并且開始強行掃除‘臥榻之側’時,周圍的大國、小國都開始慌亂了。 倭國自不必多說,下一個就要對付他們,何況區區倭島,根本不被朱楩放在眼里。 等朱權那邊徹底平定了朝鮮島的局面以后,就該發兵了。 同時北方和東北方向也不需要擔心。 倒是西北方向,金帳汗國與奧斯曼帝國聯合了起來,正在對大明虎視眈眈。 不過此時鎮守那邊的乃是王福,朱楩的福國公,還有趙括和岑花協助,以及后方的李景隆和侯大茍也隨時可以支援,加上后方云南的補給線可以源源不斷送上支援,所以朱楩不是很擔心。 暫時先讓王福按兵不動,等待朱榑與朱柏平定了東南亞各地的局面,然后再做打算。 其實最近朱楩還有一件事要處理,并且這件事還不小。 無他,朱楩正在著手準備遷都的事。 沒錯,朱元璋之前就想遷都,可是因為太子朱標的突然薨逝而沒有完成。 如今朱楩也要遷都。 原因有很多,其一自然是因為如今的京城處于江南地區,也導致江南世家出身的官員在朝中林立,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朝中大小政策。 現在還好,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楩,皇權高度集中,而且父子倆都很強勢,壓得世家抬不起頭。 可是等到后代呢? 明末的東林黨,可就是以江南世家出身的官員組成的黨派,哪怕朱棣遷都到了北京,還是避免不了明末朝廷被東林黨所把持朝政。 可見一斑。 所以遷都是一定要遷都的。 除了第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如今的京城設置在南京,其實有些掣肘。 說白了就是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太理想。 如果只是作為古代的京城,自然是夠的。 可是隨著科技發展,今后必然要進入工業化時代,等到那時候,現有的城市規模就不夠了。 還有就是環境因素,南京不但有玄武湖,還有秦淮河,更是在長江河畔。 一旦發生水患,不可想象。 都不用別人決堤,自己就被淹沒了。 并且這里夏季炎熱冬季潮濕,其實也不是絕佳的久居之地。 至于遷都的地方嘛,朱楩考慮的地方有三個,其一就是云南,畢竟是他的地盤,他在那里說一不二。 而且以如今大明的局勢,方便往歐洲大陸、中東非洲大陸和澳洲大陸發展。 只是這樣一來,又太過偏離中原了,簡直像是自甘墮落偏安一隅之地。 漢人還是要以中原為中心嘛,中原的核心地位是不能動搖的,豈能忘本? 所以朱楩還考慮了燕京,也就是北京。 但是歷史上朱棣遷都北京,是因為燕京是他的地盤,可以盡快擺脫江南地區的政治格局,以及鞏固自己的地位,自然有他的戰略眼光和政治目的。 朱楩是不用非得選燕京不可的。 除了云南與燕京,第三個選擇就是西安。 沒錯,正是前任秦王朱樉的封地。 朱楩去過西安,而且深受當地百姓信賴與愛戴。 加上西安就是長安,不光曾經是唐朝的都城,更是十三朝的首都,還素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等美譽,即使到了后世,那也是四大古都之一。 就文化來說,西周在此興文修武,制禮作樂,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 乃至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中原,建都咸陽。 史記記載‘長安,故咸陽也’。 就算不考慮這些,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以如今的大明版圖,西安那也是位于心臟位置,可以兼顧到全國各地。 而且要遷都,就需要重新規劃西安的格局,可以打造一個超級大都。 總而言之,遷都是一定要遷都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文武百官一開始還想勸說,甚至以為能找太上皇朱元璋出面阻止。 可惜他們搞錯了一件事,朱元璋當初也想過要遷都的,只是沒來得及做而已。 他們本以為有太上皇在,可以多少節制一下新皇。 哪里想到,朱元璋很多時候要做的,都是為朱楩保駕護航,如今見朱楩這個皇帝當的還算不錯,索性后來連朝堂都少來了,只是窩在后宮偏殿幫忙處理公務。 當皇帝是真的累,尤其是想當個好皇帝,更是累。 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政務,朱楩甚至還沒有后宮的壓力,否則一旦后宮嬪妃再爭寵,上演一出又一出的宮斗大戲,那他就不用干別的了。 處理一地政務都不容易,何況是一國之政。 朱楩有感而發,所謂皇帝,不過是被國家圈禁到皇宮里的囚徒罷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