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景隆確實(shí)得了高人指點(diǎn)。” “不過這個‘高人’,竟然是他兒子,李弘壁!” 道衍和尚聞言面露驚容,急忙接過密信一看,良久之后發(fā)出了一聲贊嘆。 “李弘壁,此子真是大才也!” “以微弱之身親涉險境,短時間內(nèi)看穿淮安軍虛實(shí),不但破開敵人殺局,還將計就計布下后手,逼迫梅殷投效朝廷。” “陛下,此子若是稍加培養(yǎng),日后絕對是我朝的棟梁之才!” 朱棣點(diǎn)了點(diǎn)頭,對道衍和尚的說法很是贊同。 許久沒有見過如此不凡的青年才俊了,這是國之大幸! 他起身來回踱步,隨即又莫名嘆了口氣。 “李弘壁確實(shí)不錯,但朕在思考一件事情,梅殷為何要強(qiáng)行嫁女?” “朕的本意是,利用李景隆穩(wěn)定勛貴人心后,就將其削爵禁錮,可是現(xiàn)在再牽扯上一個梅殷,那就不好辦了啊!” 梅殷強(qiáng)行嫁女,很明顯是想將梅家與李家綁在一起。 朱棣可以不在乎李景隆,一個草包廢物,真不配他朱棣忌憚。 但若是再加上一個梅殷,那意義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至少在四十萬淮安軍沒有徹底打散之前,朱棣不敢對梅殷怎么樣。 道衍和尚卻是微微一笑,反而問出了一個問題。 “陛下,為何非要對李景隆動手呢?” “哦?”朱棣訝然,“和尚,你的意思是……” “李景隆為朝廷勸降梅殷,這本就是大功一件,更難得的是李景隆的主動示好之意。” “如果不出所料,此計當(dāng)是出自李弘壁之手,他所求無非是打消陛下對李景隆的忌憚與猜疑,所以才會父子齊上陣,為陛下解決心腹大患。” 朱棣點(diǎn)了點(diǎn)頭。 “既然如此,何必再動李景隆呢?” “一個李弘壁的價值,遠(yuǎn)超整個曹國公府!” 朱棣聞言一怔,隨即又釋然地笑了笑。 “確實(shí)如此,是朕著相了。” “只是李弘壁這個名字,不怎么好聽,李景隆真是個草包,取個名字都這么難聽……” 道衍和尚沉默了,神情異常古怪。 他看了看朱棣,確認(rèn)這廝心情不錯,但又斟酌了一番措辭。 良久之后,道衍和尚終究忍不住開了口。 “弘壁,國器也。” “昔年周康王即位,從周成王那里繼承了八件國寶。” “赤刀,大訓(xùn),弘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朱棣:“(???.???)????” 道衍:“沒文化,真可怕!”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