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陳愈,你能來導演系,真的是太好了!” 中戲導演系主任丁如如握著陳愈的手,怎么都不舍得放;上午常麗剛跟他電話,下午他就迫不及待,來表演系看看這個即將加入導演系的學生。 雖然還有一年,但丁如如已經把對方當成了導演系的學生看待。 “丁主任,我有空可以去導演系聽課么?” 陳愈趁這機會,趕忙提條件。 丁如如壓根沒任何猶豫的:“來啊,導演系隨時為你敞開!” “好,那我有空,就來旁聽!” “嗯,直接去,我跟導演系的老師都通聲氣!” 丁如如當然知道陳愈的目的,演員做到這份上,肯定還是有導演方面的追求。 這所有人都可以理解。 兩個人聊了會,交換了聯系方式后,丁如如就一臉滿意的離開了。 而陳愈,也得朝帝都國際機場趕去,他得飛往魔都,去拍攝《碟中諜3》剩余的華夏部分;其中有2場還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飆車和打斗的戲份。 *** 下午1點,位于帝都朝陽區和平街北口的華夏電影家協會后院。 一輛封閉的廂式貨車,正在此裝著一個個4-6公斤的藍色六角型鐵筒,筒外面貼著白紙黑字的名簽。 第25屆華夏電影金雞獎的參評影片拷貝母帶,就都在這里了。 好多的監督人員、工作人員和公證人員,在那認真的清點和看著。 后世很多人說華夏金雞獎,存在著各種黑幕等等;事實上,每一次的評選,看著還是非常正規的;出“問題”的其實是評審,就跟三大電影節和奧斯卡的評審一樣,而不是這個所謂的評選規則。 華夏金雞獎的評選,一整套流程下來,可能比之奧斯卡都來的復雜。 奧斯卡需要公關,人脈,有政治傾向,有熱度傾向;華夏的金雞獎,其實也差不多。 帶有熱度的電影,肯定關注度要高一些;那評審知道得多,內心傾向肯定也會偏向這部電影。 至于公關,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怎么樣,正確嗎?” 一個電影家協會的負責人在那問著。 這協會是政府部門,全稱華夏電影家協會,簡稱華夏影協,是華夏文聯的一個下屬機構。 主要負責電影的一些頒獎,例如金雞,還有百,當然還有雜志、影城等等。 在很多電影人的心中,那是非常神圣的一個協會。 “正確,86部電影!” “都是協會通過初審的影片!” 從1981年金雞獎設立以來,華夏影協組聯部,就專門負責評獎事務工作。 每年5月,他們就會打電話給電影局,詢問當年的影片創作情況,在跟各方面溝通之后,有重點的聯系各電影廠和民營電影企業,通知報名。 7月31日是報名截止日期,在這一天之前一年中拍攝,并且經華夏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局審查通過,獲得電影局《電影片發行公映許可證》的電影,原則上都可報名參加評選。 但事實上,別看目前國內上映的電影不到,但這個時間之前的電影,每一年也有好幾百部。 這讓金雞的一些評審看這么多部,顯然也不現實;所以這些影片拷貝和資料送到影協后,首先要過初選關,然后才能和專業評委見面,經過初評、終評兩道關卡,才能選出最后的幸運兒。 整個評審流程差不多需要2個月的時間,跨度可謂是非常之長。 而初選,是最耗時的,一共經過了40多天的時間,由電影家協會隨機抽取協會的幾百個會員,這些會員中有編劇、導演、演員等等,他們進行最終的交叉審核。 今天,就是初審結束的日子。 而成功送到每個專業評審手中的,就是眼下的這86部影片。 “好的!” “再次確認下,然后公正封條!” “沒有問題,開走!” 負責人在那說著,一眾人頓時再次忙了起來。 十分鐘后,所有人確認完畢,廂式貨車直接發動,下三環上京承高速,一路奔北。 最終,車子到達了一個完全封閉的地方。 石駱駝,大名是帝都市委培訓中心,位于密云水庫湖心島上的制高點。 這里的標志性物件,是大門口筆直站立的一尊白駱駝雕塑,而最富盛名的,則是50年代兩位領袖視察密云水庫時住過的別墅,都是簡樸大氣的蘇式建筑。 找到這樣一個地方并不容易。 每年金雞獎的專業評委,都要在一個地方差不多一個月封閉式集中看片。 嗯,正經的看片子。 然后才能進行評審工作。 整個帝都郊區既可封閉、又能正式放映膠片電影的住地不多,石駱駝雖然離城里有點遠,卻符合其它條件。 避暑的季節剛過,這里沒什么客人。 今年25歲、有“華夏奧斯卡”之稱的電影金雞獎評選,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拉開了序幕。 眼下,封閉貨車就停在了別墅白色的回廊前。 司機繞到后面打開車門,里面的一個個裝載母帶的箱子露了出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