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正好這時候匈奴來使請求和親,朝堂當中只有少數人希望拒絕,并與匈奴開戰,多數人則認為匈奴到處遷徙,沒有固定居住,難以制衡,大軍行數千里與之爭利,人馬疲乏,還是和親為妙。 這事顯然不算小事。 是需要稟奏太皇太后的事。 很想弄清楚皇祖母對匈奴態度的建元帝,當即便宣布暫且罷朝,然后就帶著記載百官意見的竹簡,前往長信宮。 拜見白圣的同時訴說相關情況。 “匈奴與我朝仇怨頗深,文帝年間還曾大舉入侵,之后也屢次犯邊,所以打肯定是要打的,但具體怎么打,什么時候打,得做好準備,要打必勝之仗。 否則不但會讓士兵百姓死傷慘重。 和親賠償依舊少不了。 所以,陛下可有必勝把握?” 白圣先肯定了匈奴要打這一點,但轉瞬又詢問建元帝有沒有必勝的把握。 建元帝沉默不言,他毫無信心。 如果他們真的能碾壓匈奴,對匈奴有必勝把握的話,那朝堂上根本就不會討論打不打,和不和親,更別說贊同和親的官員數遠超過要開戰的官員數了。 會出現這一情況的核心就是在于。 他們沒有勝利的把握。 不是必勝,是沒有勝利把握。 自開國到如今,他們與匈奴開戰最好的結果,無非就是在自身損失不小的情況下,把匈奴攆出去,然后再和談。 從未給匈奴造成傷筋動骨的損失。 這種情況下,何來必勝把握? 所以糾結為難許久后,建元帝也只能臉色很難看的搖了搖頭,并咬牙道: “難道只能繼續受辱和親?” “其實自文帝始,你皇祖父就想對匈奴動兵了,也正是因為相關謀劃被匈奴那邊知道,冒頓單于之子老上單于才會悍然率十四萬騎兵入侵,百姓死傷慘重,匈奴巡邏和偵察的騎兵甚至一度到達甘泉,逼近長安,后朝廷耗費極大代價,以及匈奴搶夠了撤退,方議和親。 唉,所謂和親,不過迫不得已,只能花錢買平安罷了,而且其實也不算平安,匈奴還是會時常小范圍入侵劫掠。 即便開放了互市也是如此。 畢竟交易哪有搶來的快。”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