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并正式開始更加大刀闊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說提拔更多的儒家一脈官員,提拔更多的非外戚勛貴官員。 對于建元帝而言,外戚和勛貴其實都是桎梏,不論是源自于他皇祖母的外戚,還是源自于他母后的外戚,都是如此,但如今他又不得不倚仗他們,他當初搞建元新政,其實就是想建設一個全新的選官機制,提拔一批非外戚勛貴方面的官員,幫他掌握朝堂,擺脫外戚勛貴,乃至于列侯和諸多宗室們的影響。 不想子孫世世代代受他們桎梏。 想擺脫他們,換批人幫自己治國。 而選擇支持儒家,其實并不是他有多喜歡儒家的學說,核心原因主要還是在于儒家愿意逢迎君意,君權神授和尊王攘夷的思想,符合他治國執政需求。 除此外,現在的知識分子不多,儒家又是當世顯學,野生的,非官員外戚勛貴一脈知識分子中,就屬儒家最多。 無疑也是一大重要因素。 想要提拔人才,首先得有人才,識字有文化是基礎,而這年頭也就儒家有辦私學的傳統,雖然存在一定門檻,但相比較于其他學說,門檻已經很低了。 可以說此時的儒家,其實已經具備了魚躍龍門的所有基礎,就缺龍門了。 再準確來講便是缺政策。 缺個穩定的晉升渠道。 建元帝無疑就是給龍門的那個人。 隨著建元帝做的事越來越多,他得罪的人自然也越來越多,很多利益受損的勛貴列侯和宗室,再次不滿起來,但他們也不敢光明正大的造反,所以只能故技重施,紛紛聚集到長信宮外,請太皇太后做主,希望白圣能幫他們做主。 跟當年廢了建元新政一般。 沒錯,當年原身其實沒想干政,最終動手的實際原因是在于,建元新政動了太多勛貴列侯和宗室們的利益,他們聯起手來請求原身做主,規模甚至一度達到堪比于逼宮的程度,然后原身這才迫于無奈,親自出面,廢了建元新政。 說句不太好聽的,如果當年原身沒有出面廢了建元新政,安撫勛貴列侯。 他們聯合起來廢帝都有可能。 別懷疑,他們有這能力,他們當年能聯手扳倒整個呂氏,將少帝悄無聲息的弄死,并且否認其血脈正統性,被逼急了自然也有能力廢掉剛登基的新帝。 千萬不要小瞧了他們的力量,整個大乾王朝初期,國家基本都掌握在他們的手里,非列侯不得為丞相,甚至于外戚能夠得以掌權,也是在于皇帝實在沒其他人可用,只能靠與自己血脈關系最為密切的外戚掌權,來制衡列侯勛貴。 至于為啥不用血脈更親近的兄弟。 開玩笑,外戚終究是外戚,當年呂氏那么牛,后來不也被滅了,但要是同宗同族掌權,篡位可就理所當然多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