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那不還能余五十石糧食呢嗎?” “皇祖母為何會覺得朕辦不到?” 這下子建元帝頓時精神了許多,本來他還以為最終計算結果會是入不敷出呢,可還剩五十石糧食,明顯足以再支撐半年,怎么就好像要民不聊生似的。 “陛下,這是最佳結果,是最好情況,現實中不可能一切都這么完美。” “田地只有在風調雨順的年節,才能達到畝產三石,一旦雨水多了點,或者雨水少了點,畝產減半是很正常的。 還有也不是所有五口之家。 都能有百畝田地。 就拿離長安不遠處的李莊舉例,他們那土地最多的一戶人家有一百三十七畝,一家九口,土地最少的一戶則只有八畝,孤兒寡母,平均下來人均土地不到十二畝,而這已經算不錯的莊子了。 他們的日常收成,可想而知!” 大司農一時間頗為悲哀,他也真心覺得,太皇太后說的沒錯,當今陛下確實不知民間疾苦,或者說沒人跟他說。 他自己也見不到。 “哈哈哈,可笑可笑,你到底是什么時候投靠太皇太后的,竟然編出這么拙劣的謊言阻止朕,如果一切真的如你所說,那天下絕大多數的百姓豈不都是入不敷出,早就該餓殍遍野了,即便朕不多收算賦,他們也根本活不下去。” 在建元帝看來,如果五口之家有一百畝地,每年只有五十石余糧的話,那平均下來每人只有十二畝地的地方,百姓早就入不敷出,餓死大片了,怎么可能還算是不錯的莊子,這分明是胡說。 甚至都沒提前打草稿。 還留下了這么大的漏洞。 所以他是理所當然覺得,這一切都是太皇太后的詭計,甚至于這個大司農也早就已經不再效忠于他,而是暗地里投靠了太皇太后,故而才會如此胡說。 此時大司農卻只能苦笑搖頭: “不是臣投靠了太皇太后,是陛下您不知民情,臣先前說一家五口消耗百石糧食,指的是在吃粟米的情況下,但實際上,大部分百姓是舍不得每頓都吃粟米的,他們會摻雜很多野菜野果,以及其他所有一切能進嘴和消化的東西。 甚至連麥飯都不可能經常食用。 而他們之所以這么做,就是因為如果放開了吃,確實會入不敷出,所以只能通過這種方法多攢下些粟米,好多換些錢,因此并不是臣胡說,只是百姓通過省吃儉用,過遠不如我剛剛所說的那種日子,這才能勉為其難的生存下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