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建元十八年,七月初三。 大朝會上,以儒家一脈為首的丞相和御史大夫等大臣,聯合上表了一份銳意變法書,意在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核心變法內容就三點。 一是鹽鐵官營。 二是收回鑄幣權,無論是富商還是諸侯王,從此之后都不得再私人鑄造錢幣,全部由朝廷統一鑄造并發行,過去的錢幣則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陸續回收重鑄,過了期限就不許再用舊幣了。 三是均輸平準。 其中均輸是指,將各郡和諸侯進貢的特產運往附近價高的地方售賣,增加國庫收入,平準則是,國家直接參與經濟運作,在某些東西價格便宜的時候買進,高昂的時候賣出,用來平抑物價。 也免得部分商人囤積居奇。 最重要的是,這當中包括了內外貿易,也就是說,絲綢之路的內外貿易。 西域商道從此只許國家經營往來。 針對的是誰,不言而喻。 白圣如今已經將大乾境內的很多非核心行業或轉手,或舍棄了,還算賺錢的行業,有的轉給了自己孫子孫女,有些轉給了自己女兒,以及外孫外孫女。 不太賺錢,有替代物,或者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則基本被她索性舍棄了。 所以目前實際來講,白圣商業上的收入,有八成源自于絲綢之路上的內外貿易,如果這方面真的全部改成只能由官方進行貿易,白圣確實會損失慘重。 畢竟她海上絲綢之路尚未打通。 境外生產基地也還沒建好。 這些目前可都是只進不出的主。 顯然,儒家那邊有仔細調查過白圣的情況,甚至于也很清楚,白圣能做成很多事靠的就是財大氣粗,而不是她太皇太后的身份,畢竟光有太皇太后的身份,可沒辦法給百家那么多財力支持。 沒有足夠的財力,那些虛弱的百家別說搞研究了,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問題,又哪來如今復興自家學派的機會。 不過,他們損害的可不僅僅只是白圣的利益,上面三個提議,無論哪一點損害的其實都是諸侯、列侯以及各大豪商的利益,所以接下來是理所當然的迎來了眾臣反對,總體來講就是有利益牽扯的在反對,沒有利益牽扯的或兩不相幫,或直接支持,而支持者占據多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