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東宮明顯要比西宮更加尊貴些,畢竟自古只有東宮太子,從來沒聽說過什么西宮太子,而原身這個嫡母,自然也是理所當然,更加尊貴的東宮太后了。 咸平帝駕崩前幾年,他的身體就有些不好了,蘭貴妃貼身照顧的同時,還會幫忙讀奏折,甚至于給些參考意見。 并且替他寫批注。 對權力的渴望表現的相當明顯。 再加上上一個有類似經歷,并且這么干的是武則天,蘭貴妃與武則天的區別無非就是她兒子沒有武則天多,同時她不是皇后。對于史書并不算太陌生的咸平帝,自然會有所提防,所以他在駕崩之前,不僅留了八個顧命大臣輔佐兒子,平衡朝政,提防蘭貴妃攝政掌權。 還將更為重要的帝王印璽。 交給了原身掌管。 他有兩個印,一個是帝璽,還有一個是私印,帝璽留給了原身,私印留給了他兒子,只是兒子年紀小,由蘭貴妃暫時掌管。同時他的遺旨明確表明,在他兒子成年親政之前,大事必須要兩個印一起蓋才有效,但實際來講,很多旨意有無私印無所謂,帝璽是必不能缺。 畢竟前者才能代表皇權,后者所謂私印,其實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私印。 所以雖然將權力兩分算是提防兩個太后,但主要提防的還是皇帝的生母。 也就是蘭貴妃,圣母皇太后。 除此外,擔心不喜朝政之事,有可能被架空的原身,回頭對付不了生出野心的蘭貴妃,咸平帝甚至還留了份密旨給原身,必要時可持密旨廢了蘭貴妃。 即便她成為圣母皇太后一樣能廢。 原身作為正妻,手持自己丈夫的遺書,廢個妾室,還是十分符合禮法的。 即便小皇帝想阻止也沒辦法。 畢竟他父皇旨意優先級高于他。 當然了,前提是對方實力還沒膨脹到離譜的程度,要是膨脹到想殺誰就殺誰,那么有密旨也沒用,滅口就是了。 總而言之,咸平帝對蘭貴妃相當提防,對原身則是很信任,只不過原身最多只能算是個好人,碰上好皇帝可能還能混個賢后之名,但本身政治能力以及政治素養,理政手段可以說基本為零。 這既是咸平帝放心的原因。 也是擔心她斗不過蘭貴妃的根源。 不過小皇帝繼位后,成為圣母皇太后的蘭貴妃并未表現出跋扈之態,甚至于朝政之事,事事請示原身才敢批注。 沒啥宮斗經驗,算計心思的原身。 是理所當然放松警惕。 并且因為明白自身能力不行,胡亂施政,有害無益,所以很快放權,只有碰到一些大事才會參與,了解下情況。 或者提一提自己的想法。 讓他們把自己想法加進去。 在此期間,顧命八大臣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很是不滿,圣母皇太后更是他們厭惡的核心人物。因為相比較于不怎么管事的原身,一直在插手朝政,安插自己人手的圣母皇太后,完全不像是單純垂簾聽政,而是有奪權攝政的意思。 當然了,最關鍵的一點還是侵害了顧命八大臣利益,縮減了他們的權利。 所以顧命八大臣與圣母皇太后。 很快便明爭暗斗了起來。 過程很復雜,但結果很簡單,就是圣母皇太后進讒言說動了原身,并且聯合宗室中一些沒能掌權的王爺,共同發動政變,最終將顧命八大臣全部誅滅。 提拔了不少宗室勛貴上來。 原身家也因此得了很多好處,所以即便后來原身意識到,自己可能被算計了,顧命八大臣沒那么可惡,但最終并未說什么,更沒有替那八個大臣翻案。 就這么順水推舟揭過此事。 之后,原身除了偶爾壓制下圣母皇太后的野心,并不怎么過多干預朝政。 直到同輝帝駕崩。 同輝十二年的時候,因為同輝帝已經成年,可以親政,所以原身便覺得自己的任務完成了,也算是對先帝有個交代,故而率先提出,卷簾歸政,就是還政于同輝帝,她們兩個不再垂簾聽政。 一眾宗室勛貴和大臣都相當支持。 西太后有所不滿,不愿意歸政。 但是她并不敢表現出來,同時還十分清楚,即便她反對也沒有任何用處。 最終只能無奈同意,還政同輝帝。 并暗地以孝道壓制同輝帝。 間接達成一些自己的政治目的。 同輝帝對此頗為不滿,開始設法聯絡起宗室大臣,想要重修園林,讓太后離宮居住,以此來擺脫他母后的干政。 但次年,同輝帝就駕崩了。 只親政了不到一年,便死于養心殿冬暖閣,年僅十九歲,對外則是宣稱他意外感染天花,最終不治,暴斃而亡。 原身其實也知道,同輝帝與他親生母親之間關系有些不太融洽,從選皇后開始,彼此矛盾便挺大,而后續西太后干政,無疑更是觸動了同輝帝的逆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