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齊王聽說了他的能力和品格很是欽佩,請他做了齊國的宰相,范蠡為相三年,使得齊國國富民強,百姓奉范蠡為神明,可就在此時,范蠡再次辭官,他說:居官致卿相,治家達千金,這對于一介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于是再次掛印封金,盡散家財,分贈給好友與貧苦的百姓,隨后帶著妻兒飄然離開齊國?!? “之后范蠡舉家遷至西北陶地,改姓更名,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雙手之本,再次開創家業,不久后陶地就在范蠡的推動下,成為春秋時期的商貿之都,范蠡也再次富甲天下。” “再后來呢,陶地發生災荒,面對所有糧商奇貨可居,哄抬糧價,他主動解開自家糧倉,打壓已經升上了天的糧價,廣施糧粥,最終散盡家財,卻保全了一方百姓。” “沒有意外,后來他又富可敵國了,直到八十八歲時無病而終,兒孫滿堂” “細數范蠡這一生中兩次官至極品,三次富過巨萬,每次富達萬金后又都施濟天下,但不久后又會迅速再至萬貫,仿佛這個錢財就和他有緣一般,甩都甩不掉?!? 王智不大不小的開了個玩笑,走下臺來,問向眾人,“你們認為范蠡的營商能力是天生的嗎?” 眾人有點頭的,也有搖頭的,但大多還是點頭的。 王智微微一笑,搖了搖頭,繼續圍著長桌踱著慢步,說著慢話,“沒有人生來就是圣人,萬事萬物都有跡可循,天有天道,地有地道,商亦有商道,范蠡的一生所做的事,究其根本就是商道?!? “范蠡離楚從越,是因為他看中了越國的潛力,愿意把所有的身家投入進去,幫助越國復國,用最小的投入獲得了最大的回報,這在商業中就是投資?!?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在位極人臣之時,看清越王為人,及時斷臂求生,曉利害,知進退,這在商業中就是風險控制。” “他與人簽訂了合約,就算遇到商品價格下跌他也按原價收購,絲毫不占人便宜,他欠別人十萬錢,在已無借據的情況下依舊連本帶利的還錢,這在商業中便是誠信。” “他在遇到災年時不哄抬糧價,反而主動降低糧價,甚至散盡家財救助百姓,這看似與商業無關,但卻是營商最重要的一條,仁義。” 王智走完了一圈,站在他的座位前,雙手撐在桌上,面向眾人道:“若有伙伴不清楚仁義與營商之間有何關系,我來你們,若是范蠡在陶地災年時沒有救助百姓,反而與其他富商一起囤積糧食,哄抬糧價,那最后的結果會是什么?” 第(3/3)頁